从《出棠邑》看甘肃秦腔的艺术特色,甘肃的地方戏是什么

从《出棠邑》看甘肃秦腔的艺术特色



1、从《出棠邑》看甘肃秦腔的艺术特色

文/罗汉 《出棠邑》又名《拆书》、《杀府》、《伍员逃国》,秦腔传统剧。春秋时,楚平王无道,父纳子妻,伍奢诤谏,反被下狱,有恐奢子伍尚、伍员为患,命奢下书棠邑,召2子进京同剹。尚、员得书疑之,商定伍尚回朝,同父受剹,伍员逃国。平王命武成黑追之,伍员箭穿其身,命告平王,如杀父兄,则将灭楚。此剧系须生唱做并重的戏。其中《拆书》、《杀府》、《逃国》常单折演出。为须生行著名硬工。



2、甘肃的地方戏是什么

陇东道情, 陇东道情发源于庆阳、环县1带。约在100多年前,由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驮着锣鼓乐器,用皮影艺术表演。后经系统地挖掘、搜集、整理、改造,于1959年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剧”。 30多年来,陇剧在保持陇东道情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秦腔、越剧、昆曲、黄梅戏、秧歌剧等戏剧之长,从音乐、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富有民间色彩的独特风格。 陇东道情最早是以道家故事为题材,在道观庙宇进行演唱,其传统的艺术形式,多为1人说唱,众人帮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艺人怀抱渔鼓、手执简板,说唱环境不受任何场地限制,田间地头、庭舍院落均可说唱。该品。



3、甘肃影子腔有什么特点?

影子腔最早诞生在2000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是1种“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戏剧形式。 影子腔是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民间小曲、鼓子、说唱等各种艺术形式,借鉴秦腔、川剧的1些特点而逐步形成的。 在北宋时,影戏已极成熟。在我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3国故事》。 1些记载宋代人生活的著作,如宋代文学家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南宋吴自牧所撰写的1部笔记《梦粱录》、南宋文学家周密所写的《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影戏的盛况,除了1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 宋代以后,影戏1直盛行,在宫廷和民间都受到喜爱,遍及我国各地,与各地曲艺。



4、甘肃省地方戏剧曲艺

甘肃戏曲艺术是指以敦煌丝路、多民族文化为发展核心,依托甘肃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具有独特甘肃表演风格、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戏剧。简言之,表现甘肃这方水土和人文精神,体现甘肃气派、甘肃精神、甘肃特色的戏剧。甘肃戏曲发展从古代文献上看,从明朝初年已经初见端倪,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甘肃戏曲1直处于1种自发、没有过多政府行为干预的状态。

1、绚丽多彩的甘肃戏曲艺术 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讲,1949年以后的甘肃戏曲剧种从完全的民间艺术形态分化为职业戏剧和民间戏剧两种形态。这种人为性质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甘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戏曲种类众多。仅就本土主要戏曲剧种而言,有甘肃秦腔、陇剧、曲子戏、甘南藏剧、高山戏、陇南花灯戏、搬山戏、喊牛腔等。外来戏曲剧种。



5、甘肃的地方戏是什么

甘肃的地方戏是陇剧。 陇剧是流行在甘肃全省的1个新兴剧种,原名“陇东道情”,是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1种皮影戏。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2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 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 扩展资料 演唱方式 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长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 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增。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