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戏曲种类?闽南戏曲里面。。演皇后的是不是叫花旦

陈明
10个月前
闽南戏曲种类?



1、闽南戏曲种类?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1。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4十5年(1566),已有“潮泉2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9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3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8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1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3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戏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

3、南管戏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7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3种。7子戏:台湾的「7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1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7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3十6 年以前传入台湾。

4、打城戏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1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高甲戏又名“戈甲戏”、“9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1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9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3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2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2种。



2、闽南戏曲里面。演皇后的是不是叫花旦

不是,是青衣。



3、南宋时,南外宗正司的南迁,对闽南戏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历史分析《旧唐书》卷4十云“圣历2年(699年)分泉州(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3县置武荣州,景云2年(711年)改为泉州(今泉州)。开元2十9年(741年)割龙溪属漳州。”《舆地纪胜》卷1百3十4云“梁封王审知为闽王,漳泉并属焉。”乾隆《泉州府志》卷3云“太平兴国6年(981年),割所属莆田、仙游别为兴化军,长泰归漳州。”所以,唐代至北宋初,泉州包含了今莆田、仙游及部分漳州。现在属于闽南戏系统的莆仙戏、梨园戏、木偶戏等都是在这个地区产生发展的。?戏曲的产生和发展不能离开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因此研究闽南戏必须研究唐宋时代泉州的有关历史,才可正本清源。?泉州兴化,从唐开始逐步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各自为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地区。唐大历(766-779年)之后,有晋江人欧阳詹、莆田人林藻等,“不45年继踵登第,天下改观,大光州闾”(见林蕴《泉山铭》)。闽南地区从此文化昌荣。宋代朱熹称泉州 “满街都是圣人”,而莆田则成“文献名邦”。明代李光缙《景璧集》卷1说:“冠带衣履,粤士1之,闽士十之”。清初李光地在《榕村全集》卷十4列举了许多史实说明从泉州的文明可以窥测全国的文明:“则岂非世道学术之高下,占诸泉而可知欤?”?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6朝陈天嘉6年(565年),印度僧人拘挪罗陀从泉州乘船回国,这是有史籍可稽的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记载。唐代泉州已和扬州、广州并称为我国南方的大港。天宝间(742-756年)诗人包何称泉州呈现“市井十洲人”之景象。5代王审知的闽国奖励海外贸易,泉州经济日益发展。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称:“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北宋元2年(1087年)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及元朝,泉州成为《马可?波罗游记》所称的东方第1大港。泉州当时经济的高度发展,海外交通贸易的繁盛,人们视野的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人民的出国,使以后泉州成为我国主要的华侨故乡。?5代之时,泉州是闽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据点。南宋建炎3年(1129年),宋王室的贵族院南外宗正司及睦宗院均移置泉州。史载当时的赵氏宗室拓泉者为389人,到宋末人数已发展至3千多人。泉州不但是南宋的经济中心之1,又是政治中心之1。除都城杭州外,只有泉州两司--市舶司、宗正司并设。商贾云集,冠盖如云,对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4、闽南戏曲叫什么?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1。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4十5年(1566),已有“潮泉2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9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3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8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1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3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戏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

3、南管戏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7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3种。7子戏:台湾的「7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1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7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3十6 年以前传入台湾。

4、打城戏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1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高甲戏又名“戈甲戏”、“9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1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9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3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2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2种。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5、福建和浙江交界处有1种民间戏曲闽南话叫“ban go”谁有

我知道、有啊、我们这有卖哦…。



6、闽南戏曲种类?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1。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4十5年(1566),已有“潮泉2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9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3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8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1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3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戏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

3、南管戏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7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3种。7子戏:台湾的「7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1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7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3十6 年以前传入台湾。

4、打城戏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1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高甲戏又名“戈甲戏”、“9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1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9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3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2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2种。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