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什么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闽南戏曲主要剧种有哪些?

在台湾十8个地方戏曲中,什么是唯1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


1、在台湾十8个地方戏曲中,什么是唯1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


在台湾十8个地方戏曲中,( 歌仔戏 )是唯1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



2、闽南戏曲主要剧种有哪些?


闽剧,高甲戏,闽西汉剧,梅林戏,4平戏,梨园戏,莆仙戏,芗剧。



3、请写出两种闽南地方戏曲剧种名称


上海沪剧,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4川川剧,浙江绍兴剧,陕西秦腔,山东吕剧,江苏昆剧。



4、闽南戏曲叫什么?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1。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4十5年(1566),已有“潮泉2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9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3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8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1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3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戏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
3、南管戏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7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3种。7子戏:台湾的「7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1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7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3十6 年以前传入台湾。
4、打城戏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1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高甲戏又名“戈甲戏”、“9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1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9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3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2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2种。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5、闽南地方戏最大载体是什么,它是剧种区分最主要的因素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汉族戏曲之1。是现存唯1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地方戏曲:


南音 南曲——又称南音、南乐、南管、管弦,它有悠久的历史,属唐朝时期的乐种。南曲由指、谱、曲3大部分组成。南曲的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委婉缠绵,是闽南最流行的1种地方曲艺。据考证,早在1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记载,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庆祝60寿辰,全国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献艺,南曲也进京演奏,受到赏识,被授予“御前清听”的乡匾和彩伞、宫灯,并赐给了演奏2胡的艺人以脚踏金狮的龙遇。这种古老乐曲用琵琶、洞萧、2胡、3弦等乐器吹奏,乐曲优美抒情,富于地方特色。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8骏马》、《3更人》、《感谢公主》等,均灌成唱片,发行于海内外。


歌仔戏 是流行于闽南、台湾和南洋华人聚居地的戏曲剧种,其曲调来 自民间,是流散在街头、茶室的曲调,唱词是群众的语言,唱腔道白用厦门、漳州方言合成的台湾腔,易学易懂、易唱,易听。歌仔戏又名乡剧, 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1662年大批闽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带去了“龙溪锦歌”、“安溪采茶”和“同安车鼓”等民间音乐艺术,出现了“歌仔馆”。明末清初,受梨园戏、高甲戏和京剧等剧种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先在台湾流行,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再取名“乡剧”。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动听,深受群众喜爱。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其它剧目如《火烧楼》、《5女拜寿》、《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白蛇传》、《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


高甲戏 是闽南的1个地方戏曲剧种,其特点是常用插科打诨的对答 形式和风趣、幽默的韵语对唱,使人发笑,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高甲戏中的丑角表演最为出名。高甲戏源于泉州农村1带。相传在明末清初,泉州府沿海渔村,每逢迎神赛会,人们以舞狮队的武打为基础,配以“水浒”故事,表演“宋江戏”。接着吸收了梨园戏、傀儡戏、布袋戏的唱、做等表演手段,发展成文武合演的“合兴戏”。清代末期,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阳腔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厦门市高甲戏剧团在闽南城乡享有盛誉。1960年曾参加全国巡回演出,并到北京参加国庆献演。传统剧目有《审陈3》、《挑花搭渡》及现代戏《竹杠》,有的已拍成电视戏曲片。




6、在闽南1带称为"芗剧"的是什么剧种?


芗剧原名歌仔戏,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1带的汉族戏曲剧种。芗江是福建9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芗剧,原名歌仔戏,亦名子弟戏,起源于漳州。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在农村、渔区广泛流行,出现坐唱形式的“歌仔馆”。清末,由于迎神赛会的需要,清唱的“歌仔馆”走上广场,出现化妆游行的表演形式,时称“歌仔阵”。此后,“歌仔阵”吸收梨园戏、4平戏和乱弹的剧目及表演艺术,在农村谷场、庙埕牵草绳圈地演出,民间俗称“落地扫”。逢年过节,也搭戏棚表演。因为是从“歌仔阵”发展起来的,故称歌仔戏。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