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怎样勒头?为什么唱戏时要勒头?

戏曲中怎样勒头?



1、戏曲中怎样勒头?

戏曲演员上台之前都要勒头,为的是吊起眉眼、显得精神,便于戴盔头等等头饰。   男演员勒头,1般分3道步骤:先是放网子,然后缠水纱,最后戴盔头。根据角色需要,先后还得戴上鬓发、绸条等等。   这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盔箱’师傅来完成,‘盔箱’也叫‘帽箱’,是梨园界的行话,是专门管理盔头箱的1个工种。演出时,盔箱师傅负责为主要演员勒头,戴上盔帽、髯口、翎子等。干这行的,多是科班出身的演员,因为已不适合唱戏,就转行到后台,做起傍角儿的工作。   勒头,是标准的技术活。要先放网子。网子就像1顶黑色的帽子,两边有长长的带子。网子怎么放?老生与花脸放的位置不同。相比老生,花脸的网子要放高1点,以便露出勾画过的脑门。放好网子,拎起两根带子卡住演员的眉梢,用力提,然后沿脑袋缠绕,演员立即剑眉上扬,眼睛炯炯发亮。戏曲演员演戏,特别讲究眼神的功夫。头勒得漂亮,演员上了台,眼睛特别有神。   缠水纱。水纱是1条黑色的、两掌宽的真丝纱布,用之前,盔箱师傅将它浸泡在红茶里,1次次浸、洗,直到黑色不会轻易掉落。缠的时候,盔箱师傅再次将水纱浸水、捏干、拉直。抖水纱,又是1个技术活:水纱不浸水,必然不挺直;若太湿,水珠往下滴,会染黑演员的白色大领。缠水纱时,盔箱师傅先在演员脑门上勒出1道漂亮的“月亮弯”,然后1圈绕到脑后;这时,如果角色需要,可以在两侧放上鬓发,水纱再绕1圈把鬓发固定住。   戴盔帽。盔帽大约130多种,有软硬之分。硬盔有9龙冠、凤冠、王帽、侯帽等,软盔有小生巾、相巾、帝王巾等。从放网子到缠水纱再到戴盔帽,每1个步骤,盔帽师傅都得松紧有度。盔帽勒得太松,容易掉落;盔帽勒紧了,而里面的网子勒得不够紧,照样出问题。 盔箱师傅勒头时的手劲,很有讲究。演员演文戏,不必勒得太紧。太紧了,缺少功力的演员容易4肢发麻,甚至恶心呕吐。上演武戏,必须给演员勒紧头,否则,开打、走吊毛、摔僵尸,盔帽极易掉落,行话称“掭头”。   戴甩发的网子,是必须加倍勒紧的。1般盔帽里面的网子,多用棉布制作;而演员甩发时用的网子,由于外面不再戴盔帽,因此用棕丝织成,仿似真发。棕网容易滑落,盔箱师傅就会在里面加垫1层棉布,勒的时候多加几把劲,防止滑脱“掭头”。   勒头,对演员而言,也是需要慢慢修炼的功夫活。《参考相关知识》。

为什么唱戏时要勒头?



2、为什么唱戏时要勒头?

为什么唱戏时要勒头?



3、为什么唱戏时要勒头?

勒头是京剧化妆手法,用布带子把头勒紧,把眼睛吊起来。是为了塑造角色的型、性。   有人讲京剧扮相和头面已走到了形式美的尽头,再也不能发展了,否则会影响对人物的创造。的确,近年来也有些泛形式美的趋势,但是京剧的扮相是有它的规律的。它应该是烘云托月式的手段,有利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符合人物身份的穿戴规则,达到塑造戏曲人物的目的。   

1、旦角扮相的规则:传统戏的内容,大都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井庶民的生活。依据历史、服装头饰产生了京剧旦角扮相的程式。如:青衣,在京剧中大都是正旦,扮相要端庄大方,眉眼的勾画要清秀,以鸭蛋形为1般标准。整体效果要雍容华贵,基本以戴点翠和银丁头面为主,根据人物、情节的变化决定头饰的变化,以戴红绒花、凤头桃为表示结婚、喜庆;以左戴茨茹叶为守寡、丧夫;右边留甩发为表示流浪、发配、疯癫的精神状态,还有个别青衣戏挽缕子。   青衣戏在大头的梳理上,首先依照演员的条件来决定。大头梳的高、低、薄、厚、长、短的参照系数要结合演员的头型、身量比例来意会。梳出的头不撅不翘,和演员的头相符贴,有整体的感觉,当然大簪别的位置要准确,梳理后的鉴赏标准要象演员自己的头发做的1样。大头梳理后的下1道程序是戴头面,标准有3:剧中人物年龄、身份;悲、喜剧;行当。如:悲剧人物,虽然有的戏戴点翠头面,但也绝不是满天飞翠,还应让观众看出头饰的布局和造型。1般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的少女或大家闺秀,所以颜色上要鲜艳夺目、光彩照人,她们大都梳抓髻大头,带辫子,抓髻的长短要根据演员的个头来决定,总起来说要适度,利于表演。头要梳得比青衣小些,头上抓髻还要打网子花,表示出她们未出阁的少女身份。少女头面的选择多以双光水钻为主,满头亮光闪闪,加上小凤桃子的点缀,十分明快亮丽。有些花旦戏还戴1个耳挖子,形成1个“半边翘”,即半头草花,半头头面,也能产生1种“非工整的协调”,而后被人们沿袭下来形成1种程式。   武旦、刀马旦,她们在剧中多扮演行侠仗义的英雄,表现形式也大多以武打为主,所以在装饰、戴头面上以少而轻为基本原则。大头要求小而紧衬,无论做任何高难度技巧也不至于忝头。其要领是:勒头要勒的位置准确,尺寸、筋劲掌握适度,研究演员的头型和技巧难度,考虑勒头的高低、松紧,这种尺度仍然是靠经验和感觉来判断的。继而,网子的大小要合适,底口要紧,在这种基础上梳出的头既刮净又不会散。然后就是关键的水纱了,水纱的底口也要吃紧,这样包出的头,任演员跌打翻扑绝不会忝头的。另外正面人物要插面牌、绣球,反面人物要插茨菇叶,右插绒球。反映神鬼戏中的武旦则要打彩球、戴额子,其颜色要与服装相配套。彩球要扎得花瓣均匀,绸子不歪不斜,3个球的尺寸相对应。还有的武戏要根据人物身份在头上捻犄子,方法是左右手各1根,在头上反复相系,留出两个犄角,以显示人物干练、素朴的性格和身份。   彩旦,她们在剧中多扮演诙谐、逗哏、幽默的角色,当然正反面人物都有,我们要依据人物性格、年龄、身份来决定颜色和头饰,基本上正面人物的彩旦梳平3套蚂蚁鬏,反面人物梳苏州撅,带红辣椒,网子的颜色及小装饰因人物而定。   

2、旗头扮相要求:旗头,在京剧中应用少,但它的梳法,旦角化妆师要必须掌握,它是难度较大的1种技术。旗头,来源于清朝,旗人妇女的头饰,搬上舞台的梳理技术是把生活原型适当加大,也更加艺术化了。如把旗人妇女的两把头改成青缎子制成,燕尾也是经艺术加工后,现于舞台上的样子。燕尾的生活依据是限制旗人妇女头部动作以显示她们的庄重,到了舞台上美化了脖子的暴露部分,在表现人物的气质上也是1个良好的手段。梳头的要领是:首先打准旗头座的位置,既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待旗发梳好后不能出现鼓包,用胳膊1量没缝、板平才称符合标准。除正面规定的3花外,其它的装饰、首饰要根据角色的身份和演员的条件饰戴。另外,清装旗头只有上朝时才戴穗子,这恐怕是遵从当时生活、宫廷规矩而设的程式吧。   

3、古装头的产生和应用:古装头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创举。它始于绘画《麻姑献寿图》,后梅先生又借鉴歌舞扮相,与戏曲头面结合,产生的1种新的梳妆、扮相形式,在当时反应强烈,突破了戏曲舞台仅梳大头的单1模式。   古装头,主要是制作头套,当然要求长短、大小合适,而后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按角色年龄、身份和演员条件梳理出各种发髻和后边梳1至两个马尾式发型来。1般来讲,有身份的人物梳正髻为主;丫环、待女多梳偏髻。发髻的名称有:1头沉、2郎担、5梅花、凤看乌云、偏月多种。头上多以插戴小饰品为主。   总之,头发的梳理,头面饰戴的原则应是烘云托月式的。要突出演员的扮相,角色的性格,人物的身份,而更重要的是利于塑造人物,表达情感,这是我们化,妆艺术所在。不能本末倒置地戴满头珠翠,梳得乱似涂鸦,就起不到为表演服务的作用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艺术的进步,中国戏曲艺术也应产生自身的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活力。化妆艺术也绝不是什么单纯技术性的工作,它是舞台美术的1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灯光、服装、布景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灯光技术的进步,给戏曲艺术的化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戏曲表演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在逐步显现,也给化妆艺术带来了新的挑战。是保留传统亘古不变,还是随潮流而动,都是我们所研究的新问题。我想,戏曲艺术只有保留它的民族性,才能显示它的世界性,我们要把前人的财富完全继承下来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