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表演中用什么道具代表马鞭,戏曲表演用什么道具代表马鞭

胡倩
9个月前
在戏曲表演中用什么道具代表马鞭


1、在戏曲表演中用什么道具代表马鞭


在戏曲表演中用马鞭道具代表马。解析:马鞭是戏曲舞台上的道具((实在的道具),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用马鞭代替马,1是因为舞台小,2是因为怕马失去控制。这种表演方式给演员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戏曲表演中会用马鞭来代替马,就是那根挂着红须须的鞭子。演员会挥舞鞭子,1步1步向前跳,表现出在骑马的样子。利用这种道具表演更加安全,也很考验演员的功底,看着也过瘾。同时还会挥舞军旗代表打仗,划动船桨代表划船,都很传神。戏曲道具:戏曲道具是通过舞台动作而赋予其生命的,“说山有山、唱水有水、呼风唤雨、喝者谓之”。道具在日常生活中就称为物件,虽没有生命,而上了舞台就与布景、服装、化妆等等各种造型因素1样,构成了舞台上的视觉形象。如骑马、划船、坐车等动作形象,它在舞台上既不需要真马、真船、真车,也不需要假马、假船、假车。它运用演员的舞蹈动察中作去表现骑马、划船或坐车等等。舞台上某些真的或仿真的物件反而会妨碍演员的舞台动作;而在台上,演员只需要用1根马鞭、1条船桨、1面军旗就可以加强其舞台的表现力,同时也会给观众以充分的想象。戏曲舞台上的道具,1般是指布景以外的1切陈设和用具,以及演员随身所携带的物体。如体积较大的床、桌子、椅子等等称之为大道具;体积较小的如茶具、酒具、蜡台等等称之为小道具;也有的道具与布景结合,如镜框、布帘、窗帘1类称为装饰道具。演员毁喊在演出时随身携带的如刀、剑、扇子、烟袋之类的物体则称为随身道具;有时也把1些与戏剧剧情贯穿发展的物体称为贯穿道具,如《锁麟囊》纤没野中的囊袋。戏曲道具的选择、制作和使用,都必须充分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共同塑造有利于剧情发展的典型环境,成为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1。有的戏剧直接用道具命名,如《桃花扇》、《十5贯》、《珍珠塔》等等,这就足见道具在戏曲舞台中的重要性了。道具在戏曲舞台上参与了戏剧冲突,伴随着人物的命运而存在,形成了感染力非常强的艺术形象。



2、戏曲表演用什么道具代表马鞭


戏曲表演中,用红色的“抹香鲸鞭”代表马鞭。1.抹香鲸鞭的历史渊源抹香鲸鞭起源于明代,是由抹香鲸皮制成的鞭子。在清代之前,它作为1种猎物,因其品质优良被封为贡品。后来逐渐演变为戏曲中代表马鞭的道具。2.抹香鲸鞭的制作抹香鲸鞭的材料主要是抹香鲸皮和红绸。抹香鲸皮细腻坚韧,红绸则为其增添美观,并体现了代表马鞭这1角色的威严。3.抹香鲸鞭的使用方法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通过手持抹香鲸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马鞭在马背上拍打发出的声响。同时,演员还可以借助抹香鲸鞭敬乎敬的柔韧程度展示马鞭的灵活性。4.抹香鲸鞭在戏曲文化中的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戏曲文化中的道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抹香鲸鞭以其精美工艺和独特的历史故事深深地融入到戏曲表演中,成为戏曲顷孝文化中不可或缺的1部分。


扩展资料:中国戏曲作为1种高亮慎度综合的汉族民间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我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1门传统艺术,是汉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戏曲始终扎根于我国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3鼎甲。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1种标准聚合在1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3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5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3、戏曲表演中什么道具表演马


戏曲表演中用道具马鞭代表马。在戏曲表演中,马在许多剧目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然而,由于舞台的限制和实际条件的考虑,真实马匹无法在表演中出现,所以通常用马鞭代表马。


马鞭是京剧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具之1,它不仅代表了马,还通过演员的表演技巧给观众带来了真实骑马的感觉。这种虚拟化表演手法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马匹的奔腾和人物在马背上的动作。在戏曲表演中演员利用马鞭的挥动和身体的起伏、翻滚。形象地展现了马匹的飞奔和人物在马背上的颠簸感。这种表演手法不仅克服了舞台的限制,还展现了演员的专业技艺和艺术才华。马鞭的颜色在戏曲表演中也有1定的象征意义。1般来说,马鞭的颜色以黑色为主,但马鞭手柄的颜色可能根据不同的朝代和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戏曲:


中国戏曲是1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综合而成,起源于原始歌舞。它的特点仿游镇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1种标准聚合,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各自的个性。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5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1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1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1是男扮磨兆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2是划分生、旦、净、丑4大行当;3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4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备粗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5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等。



4、戏曲中有什么道具



1、常有道具为1桌2椅。



2、公案哗烂棚道具有官印、签筒、虎头牌、历弯水火棍、文房4宝、圣旨等。


乱则 
3、宫廷道具有龙凤扇和日月扇、提灯、金瓜、龙凤旗、黄罗伞、符节、贫板、云形片、马鞭、船桨等。



4、生活道具最多,有酒具、茶具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品。



5、武戏道具,包括各种刀、枪、剑、鞭、铜、钩、锤、斧、戟等。



6、兽形道具,有虎、狗、蛇、莫等。



5、山西的戏曲研究什么了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荣获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模范集体”称号,2003年荣获“山西省2002-2003年文明单位”称号。首任所长黄竹
3、副所長杨太康;第2任所长冯俊杰、副所長王福才;现任所长车文明、副所长王福才、延保全。所内教师15人,职工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硕士学位的7人。现有硕士生导师5名:冯俊杰、车文明、王福才、延保全、李强;教授5名:冯俊杰、车文明、王福才、延保全、李强;副教授3名:、王廷信、王星荣、曹飞;讲师2名:郭文顺、王志峰;助教2名:孔美艳、孙俊士;教师3名:陈美青、许江娥、孙学虎;办公室干事1名:潘勋科。所内机构有:戏曲文物研究室、戏曲文学研究室、戏曲民俗研究室、戏曲文物博物馆、资料室和《中华戏曲》编辑部以及新增设的文化艺术管理系(系主任曹飞)。


该所的主要特色是1直坚持田野调查,善于把文物资料、民俗资料与文献资料3者结合起来1并研究,形成了科研、教学、文物展馆和大型学术辑刊4位1体的学科机制,取得了显著成就。


戏曲文物博物馆占地200平米,展面600平米,拥有碑刻拓片近3000通,图片30000余幅,戏曲砖雕90余方,神庙舞台和民俗录相达200多个小时,傩戏面具和旧戏班的道具、服饰、乐器及纱阁戏人、民间影戏、木偶戏器具等120多件,锣鼓杂戏、秧歌戏、道情戏、耍孩儿、小花戏脚本及赛社抄本300余种。


学术辑刊《中华戏曲》,与中国戏曲学会合办,已出版30期,主要发表戏曲文物、戏曲民俗、宗教仪式剧、少数民族戏剧和较高层次的戏曲理论文章,素以资料翔实、学风严谨著称,是海内外戏剧戏曲学核心辑刊之1。


近十年来,该所已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的整理与研究”,通过鉴定,最终成果《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华书局已出版),国家教委课题1项(黄竹3“戏曲文物研究”,最终成果《戏曲文物散论》,文化艺术出版社已出版),省级课题5项;正承担全国艺术科学“十5”规划课题2项(延保全“戏曲雕刻绘画研究”,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1项(车文明“全国现存古戏台及古代乡村演剧调查研究”)省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主要有:景李虎、王福才、延保全《金代乐舞杂剧石刻的新发现》(《文物》1991年第12期)、黄竹3《论泛戏剧形态》(《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黄竹3《参军色与致语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2期)、冯俊杰《金〈昌宁公庙碑〉及其所言“乐舞戏”考略》(《文艺研究》1999年第5期)、冯俊杰《略论明清时期的神庙山门舞楼》(《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冯俊杰《戏曲文物学的兴起及其主要成就》(韩国《中国戏曲》总第8期,2001年)、车文明《后土祠庙貌图碑中两方台的考释》(《考古》2001年第6期)、车文明《也谈“金元杂剧”》(《戏曲研究》第62期,2003年6月)。王福才《山西中南部神庙碑刻中的戏曲民俗资料辑录》(台湾《民俗曲艺》第127期,2000年)、王福才《山西万荣孤山风伯雨师庙及其舞厅考》(《戏曲研究》62期,2003年6月)、延保全《魏村牛王庙会祀神演剧史料》(《戏曲研究》59期,2002年9月)、延保全《大元制诰特赠碑与郑鼎》(《文献》2003年第2期)。李强《2十世纪西域戏剧文本的发掘与研究》(《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李强《印度梵剧的发生与东渐》(《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李强《百年敦煌学及其戏曲学研究》(《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出版著作有:冯俊杰《郑光祖集》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黄竹3《石君宝戏曲集》校注(同上)、景李虎《李寿卿狄君厚集》校注(同上)、张继红《吴昌龄刘唐卿于伯渊集》校注(同上)、延保全《李行道孔文卿罗贯中集》校注(同上,1993年)、研究所集体编著《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黄竹
3、王福才著《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扇鼓神谱调查报告》(台湾“民俗曲艺丛书”,1990年)、黄竹3著《戏曲文物散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王廷信参编《20世纪的中国。文学艺术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冯俊杰、黄竹
3、延保全、窦楷参编《全元曲》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冯俊杰、黄竹
3、延保全、窦楷参编《全元曲》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冯俊杰主编《太行神庙及赛社演剧研究》(台湾“民俗曲艺丛书”,2000年)、冯俊杰著《戏剧与考古》(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冯俊杰编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华书局,2001年)、车文明著《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李强著《塔塔尔风情录》(4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李强著《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李强著《民族戏剧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作者)、李强与他人合著《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强与他人合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京华出版社,2001年)、黄竹
3、冯俊杰主编《6十种曲评注》(内含该所教师评注11种,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等。


《6十种曲评注》,共25册,1390万字,是1部大型曲籍整理与研究著作,2002年获第十3届中国图书奖。该书由蒋星煜先生担任顾问,是对明末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6十种曲》的全面整理和系统研究,几乎囊括明代传奇的全部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书中包括剧本原文、字词注释、每出短评、剧末考述、总评和资料附编等6部分。注释照顾中等文化程度读者的理解水平,着重解说戏曲术语、成语典故、典章制度、历史故事和神話传说,以及重要的地名、人名和职官等。短评则起导读作用,开掘每1场戏的审美要点,指出不足,以方便人们的阅读和欣赏。考述与总评则侧重于研究所得,包括本事考、版本考和作家生平考,评论的观点多为前人所未发,有较強的探索性和学术性。附编则分作家生平资料汇集、前人评论汇集、版本序跋汇集等项。全书的体例相当完善。以往的曲籍整理方法,或侧重于普及性而使学者不甚惬意,或偏重于学术研究而让1般读者敬而远之;评注本“的突出特色,就在于兼顾普及与提高两方面,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各取所需,让所有的读者都能够从中获益。这就在古代戏曲作品的整理工作中,探索出1条全新的路子。1部古老的戏曲作品集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冯俊杰主编的《山西戏曲碑刻辑考》是山西戏曲史料的新发现,为中国戏曲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神庙剧场资料及其它戏曲史料。该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精选了1百通宋、金、元、明、清戏曲碑刻,进行整理、标点、考述,绝大多数碑文属于首次公布。《2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是车文明的博士论文,共55万字,近100幅插图,将文物资料、文献资料与民俗资料相结合,对2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研究作了细致的梳理,著录了大量第1手资料。论文首次从正面的、以整体学科为对象来审视戏曲文物,同时从剧场史、演出史、观念史3个方面抉发了它的价值内涵,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推动了戏曲文物学的发展与深入。著名戏曲学专家廖奔先生在《中华读书报》(2001.12.24)撰文评价,称这是1部新见迭出、言之凿凿的厚实著作,具有学科数据库的性质,并祝愿它能够成为学科史上坚实的引桥。该论文获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是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组织进行的,旨在逐步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推动研究生教育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培养和激励在学博士生的创新精神,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从1998年5月启动,目前该项活动已进行了5届,每届评选出10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项评选工作已列入《面向2十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根据《计划》安排,教育部将资助出版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对在高等学校工作的优秀论文作者给予教学和科研资助。


近年来获奖的论著还有:冯俊杰主编《山西戏曲碑刻辑考》获山西省第4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1等奖;车文明《2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李强《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并获山西省第4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等奖;李强《波斯宗教文化与东方戏剧》1文,2000年获山西省第3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3等奖;李强与他人合著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2000年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奖著作2等奖;黄竹3《论泛戏剧形态》1文,1997年获山西省教委第2届人文社会科学1等奖。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是高等院校的天职,也是1个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础。截止到2004年7月,我们共培养出30名戏剧戏曲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其中15人考上了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各自岗位的学术、管理骨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们已有的优势,2003年,我们新增设了文化艺术管理系,开始招收本科生,第1届招收38名。


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以其阵容整齐的师资队伍,完善合理的学科机制,丰富高质的研究成果和珍贵的文物藏品,已成为海内外戏曲学术界公认的戏曲文物与戏曲民俗研究的重要基地。1个学术研究领域在从分散的、0星的研究向具有独立的方法论、学术工具、理论方向及研究课题的系统化学科的转变,标志着这1学科的成熟。戏曲文物学是1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前贤已做出了重大贡献,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出现及其成就,不仅标志着这1学科在戏剧戏曲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预示着它的广阔前景与辉煌未来。



6、在戏曲表演中用什么道具代表马的意思


在中国传统戏曲表丛让演中,常用的代表马的道具是马棚和马鞭。拓展资料:马棚是1种由竹子或木材制作成的马形装置,演员可以1身穿越或跨越其上来模拟骑马行走的动态。而马鞭是用来驱赶、指挥马匹的工具,在戏曲表演中则常被演员用来代表马的奔跑、嘶鸣等情境。此外,在1些戏曲剧目中,还会使用架着木马或布景上有画着马的图案来代表马。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马是常见的动物形象,也是演员们经常扮演的角色之1。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马的特征和情境,演员们通常会使用各种道具来辅助表演,其中代表马的道具则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将介绍1些常见的代表马的道具:1.马棚:马棚是1种常见的装置,在戏曲表演中用来模拟骑没郑手马行走的动态。它通常由竹子或木材制作而成,外形类似于1个不完整的马形结构。演员们可以在马棚上面1身穿越或跨越其上,来表现出骑马的场景。2.马鞭:马鞭是1种用于驱赶、指挥马匹的工具,而在戏曲表演中,演员则常常使用它来代表马的嘶鸣、奔跑等情境。通常情况下,演员会用马鞭连打出不同的节奏和音效,以增强表演的效果。此外,在1些戏曲剧目中,演员还会用马鞭来模拟马匹的尾巴晃动,营造出更真实的表演氛围。3.木马:木马是1种常见的布景,在戏曲表演中用来代表马的形象。它通常由木头制成,外形类似于1个完整的马结构。演员们可以坐在上面,模仿骑马行走的场景。木马通常比较适合1些需要在现场表演的剧目,而不适合需要快速转换的剧目。4.马角:马角是指在头顶上的两个类似耳朵的东枯嫌西,通常由道具师制作完成。演员们戴上马角之后,可以更好地体现马的特征和情境,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角色的含义和故事的情节。5.马皮:马皮也是1种常见的道具,主要用来代表马的皮毛。演员们可以披在身上,通过稍加晃动来模拟马的奔跑和行走场景,增强表演的逼真度。马皮也有助于演员在表演中更好地进入角色。总之,在戏曲表演中,代表马的道具各具特色,每种道具都能够达到不同的表演效果,并且都有其适用的情境和特点。演员们可以根据具体剧目的情节和剧情需要,选择合适的道具进行搭配和演出,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