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简称晋怎么读?山西的戏曲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山西简称晋怎么读?



1、山西简称晋怎么读?

晋读作jìn,声母是j,韵母是in,声调是4声。基本字义:

1、周朝国名(前11世纪中叶—前4世纪中叶)。在今山西、河北南部1带。被韩、赵、魏3家所灭。

2、朝代名。

1、(265—316)。司马炎灭魏后建立。建都洛阳,国号晋,史称西晋。为匈奴人刘聪所灭。后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317—420),史称东晋。为刘裕所灭。西晋、东晋合称两晋。

2、 5代之1(936—946)。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为契丹所灭。

3、山西的别称。

4、进;升:~见。~级。扩展资料:相关组词

1、晋级[jìn jí]升到较高的等级。

2、晋剧[jìn jù]通称山西梆子。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由蒲州梆子(山西南路梆子)结合中路秧歌演变而成。流行于山西以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因主要活动于山西中部,故又名中路梆子。

3、福晋[fú jìn]满族称亲王、郡王等的妻子。

4、晋见[jìn jiàn]下级会见上级。

5、晋职[jìn zhí]晋升到较高的职位。

6、晋牧[jìn mù]教主的意思。

山西的戏曲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2、山西的戏曲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山西的戏曲叫晋剧,因为山西的简称为晋,以前称山西为晋中大地。

湖北简称、戏曲名称和旅游胜地



3、湖北简称、戏曲名称和旅游胜地

湖北简称为"鄂”,源于隋朝开皇9年改郢州为鄂州的治所而得名,更早是因为春秋时楚王熊渠将中子红封在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今大冶有鄂王城遗址,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熟知,至于“鄂”的起因是因为邻近汾河的今山西乡宁县在商代就建有以捕鳄为业的“鄂侯国”, 周成王时被兼并,鄂国被迫南迁最终到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史称“东鄂”)定居。 湖北有22个地方剧种,其中最具影响是汉剧、楚剧和荆河花鼓戏。省会武汉以汉剧、楚剧、京剧、话剧为主;江汉平原以花鼓戏为主;孝感以楚剧为主;黄冈以黄梅戏为主;咸宁以采茶戏为主;襄樊、十堰等鄂西北地区以豫剧为主;恩施以南剧和花灯剧为主;宜昌地区以京剧和民族歌舞为主。 旅游胜地有:宜昌3峡大坝,神农架)、武当山、恩施大峡谷土司城、腾龙洞、武汉黄鹤楼、十堰丹江口、大别山、洪湖、东坡赤壁、荆州古城、9宫山、清江画廊等。 其中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是中国唯1以“林区”命名的县级行政区。这里森林葱郁,风景秀丽,以其绝无仅有的奇山异水、奇木异卉、奇闻异说及“野人”、“白化动物”等难解之谜,为世人瞩目。当年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为治民众疾病,跋山涉水来到神农架,“架木为梯”攀援采药;“架木为屋”造福生灵,感动天帝神农“架木为坛”升仙天而得名神农架。至今,神农架还保留有“百草园”、“百草冲”、“百草坪”、“百草垭”等与神农尝百草有关的地名。是原始动植物保护最原始的5A级景区,2016年7月17号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山西的戏曲叫什么名字,为什么?



4、山西的戏曲叫什么名字,为什么?

山西的戏曲叫晋剧,因为山西的简称为晋,以前称山西为晋中大地。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晋剧的特色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并有新剧仄出。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山西的戏曲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5、山西的戏曲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山西的戏曲叫晋剧,因为山西的简称为晋,以前称山西为晋中大地。

山东的戏曲是什么



6、山东的戏曲是什么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2008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流传山东为历代贸易运输的主要通道之1,山西人来山东经商为时甚早,济宁、菏泽、聊城山东梆子在明代就已有了规模宏大的山西会馆。这些山西商人,经营典当、钱庄行业,在山东境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长期定居山东,在这种形式下,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东鲁西南1代,在不少剧目中也反映出当时山西商人到鲁西南等地做买卖的情形。诸如《奇错》、《换妻》等。因此,4大古老剧种之1的“西梆”,早期流入鲁西南济宁、菏泽等地后,受到当地文化、方言、习俗的影响,加上当地及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山东梆子。据清乾隆(1736—1795)时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载:“院本之后,演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本土所近者少变之。”其中的“齐”,就是指山东。又据乾隆5十年刊印的吴长元《燕兰小谱》载:“花部4十4人”中,有于永亭(即墨人)、孟9儿(历城人)是山东人。其中孟9儿隶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结束,秀媚中颇饶英气……。其他杂部则梆子腔,俱多为京班别派。”后面的附诗中还有“筝阮调高蛙漏促,踏摇娘苦月3更”句,可知当时是用筝、阮等弹拨乐器伴奏的。所谓“京班别派”的“梆子腔”,多为山陕梆子。据嘉庆十5年(1810)刊印的留青阁小史《听春新咏西部》“金庆儿”条:“姓金名元庆,字菊人,又字绣卿,年十5,山东兖州人(大顺部)。”该条附诗说:“齐歈不唱唱秦声,怯怯玉喉度玉筝。”说明山东艺人进京后,不唱“齐歈”而改唱山陕梆子,也使用弹拨乐器(筝)伴奏。就两书所述的伴奏乐器,也与山东梆子早期用大弦(8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上述文字资料可证明,至迟在乾隆年间山东境内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东籍演员到北京演出。这1点,与山东梆子老艺人追述中的时间较接近。据资料考证,济宁财神阁的高调老班“5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1573年)以前由李翰林创办的,至今已有4百多年的历史了。为证实这段历史,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曾专门调查走访了山东梆子老艺人段广才(艺名段珩,1889年生),他讲:“听我老师张恩普说(济宁人,花脸),济宁财神阁的高调5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以前由李翰林创办,至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这个班垮了不过56十年”。另据巨野大姚班最后1代班主姚保员介绍:“姚班始建于清代,姚孔绰是第1代传人,到我山东梆子已是第9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再综合其它的1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山东梆子约在清初就相当流行了,而它的产生,则可以推溯到明代的后期。可见,时至今日,济宁东门里财神阁高调5福班,汶上县大曹班、崇圣府班,巨野县田家班、大姚班等,成班均有300多年之久,其活动范围遍及菏泽、济宁地区,以及泰安、聊城、临沂地区的许多城镇、农村。过去,不少职业班社和著名演员经常到豫东、苏北、皖北、冀南1带流动演出。山东梆子原无女演员。光绪2十6年(1900)前后,出现首批女演员,如巨野县的“女班”中,小冷儿(旦)、小景儿(旦)均是受到群众欢迎的女演员。此后,其他班社也陆续吸收女演员扮演旦行,较著名的有单县4班的王德兰、绿大褂子、红大褂子(小环),巨野县孔班的李翠喜,汶上县萱楼班的吴太云,莘县沈庄的大金等,其中大金并能唱黑脸。王绍明(红脸、黑脸)与孙致平(旦)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过标名“山东梆子”的唱片。与此同时,曾有1些山东梆子艺人去外省演出,如魏2(红脸)、么5(小生)、李2黑心(黑脸)、唐进功(艺名3托,旦)、张克明(艺名1棵葱,旦)等曾演出于江苏、河南等地。直到1930年前后,河南东部(包括开封)仍常到鲁西南邀角。当时较出色的演员有王锡堂(艺名桂花油,曹县曹家班出科,青衣花旦)、刘德润(红脸王)、黄儒秀(艺名黄娃,定陶县东3义堂出科,文武小生)、孙子高(孙3,曹县曹家班出科,黑脸)、赵义庭(曹县火神台班出科,小生)、崔云芳(女)等。但在这1时期,河南梆子(豫剧)崛起,而鲁西南1带因受连年战争影响,社会动荡不定,山东梆子的发展受到阻碍。至40年代初,1些河南梆子演员,如李金娥、徐凤云、陈素花、马金凤等都曾到菏泽地区演出,从而是山东梆子唱腔受到了河南梆子影响。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调查,山东全省4十3个梆子剧团,其唱腔很多吸收了豫西调的成分,使山东梆子的唱腔更加丰富。 [2] 近代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省仍有不少职业剧团在流动演出。业余剧团也很普山东梆子遍,仅菏泽县就有梆子业余剧团1百余个。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的统计,全省尚有4十3个梆子剧团。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组织“山东梆子剧目工作队”,对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进行挖掘整理。同年,以菏泽专署人民剧团为基础,并从济宁地区调集窦朝荣、卢胜奎等著名老艺人,在济南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山东省戏曲学校也设立了梆子科。通过整理传统剧目和创作现代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唱腔、表演、音乐伴奏等方面均有所改革和创新。1960年,山东省梆子剧团至北京汇报演出时,《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剧目受到好评。此后又先后编演了1些现代戏,如《3回船》、《前沿人家》、《老王卖瓜》、《铁马宏图》、《柳下人家》等。1982年在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省梆子剧团演出的《程咬金招亲》分别获优秀剧本创作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乐队伴奏奖,剧中主要演员获表演奖。至1983年,这1剧种除山东省梆子剧团外,梁山、郓城、巨野、泰安、肥城、新泰、曲阜、嘉祥等地,仍有专业剧团巡回演出。已传唱300余年的山东梆子,如今却成了“濒危物种”。截至到2005年,全省仅余3个剧团,即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菏泽地方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郓城山东梆子剧团。2006年山东省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山东梆子成功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给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希望。2007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党和政府重视山东梆子的发展,重新启动恢复该剧种,全省计有专业剧团: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菏泽市地方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汶上县汶上梆子剧团、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等,其中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的武兰香,李红,汶上县汶上梆子剧团的刘太华,巨野山东梆子剧团的刘秀云入围全国红梅花戏曲大赛总决赛 并获得金花大奖。又于2007年12月成立了山东梆子专业委员会,使该剧种重获生机。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