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安徽戏曲扩播频道是多少,安徽的戏曲种类是什么?

蚌埠市安徽戏曲扩播频道是多少



1、蚌埠市安徽戏曲扩播频道是多少

FM995 。

安徽的戏曲种类是什么?



2、安徽的戏曲种类是什么?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3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1些民间杂技,如“4门8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1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3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1人单唱到两人表演(1丑1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4宝珠》、《花园会》等1百7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运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1类是用于“8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比较严谨;另1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化灵活,富于表现力。   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1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点,显得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京剧的前身——徽剧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1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成为徽剧的先声。清乾隆时形成 “徽 戏”,今名“ 徽 剧 ”。   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主要腔调是吹腔、4平、拨子和2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调等。剧目很多,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都很丰富。清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了1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的剧种。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1,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当时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个之多,其中如大寿春,艺员竟达180多人。主要徽班有   老庆升 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实力雄厚,规制严整,行当齐全,阵容庞大。 老阳春 以昆曲见长,与之相对成立的是新阳春。该班有28只箱子行头,72名艺员,30顶网巾,常演出200多个剧目。 庄春和 以皮黄声腔为主的班社。 采庆班 以表演“采头”出名。   春台班 乾隆皇帝8旬寿诞,该班进京献寿,技艺超群,被誉为“4大徽班”之1。   庆升班 技艺出众,被誉为京外“4大徽班”之1。   彩庆班 由徽城众商助资,广聚名角而成。每年3月3的徽州“赛宝会”及4乡的盛大聚会,该班都参加演出。   凤舞班 民国15年成立,与新彩庆、2阳春、柯长春合称“新4大徽班”。   乾隆5十5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4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1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它对南方的戏曲影响也十分深远,江西的赣剧、4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都受到徽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是老艺人程长庚。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对徽剧来说,他起了承前作用,对京戏来说,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而多采。它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讲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气派等。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剧里最为突出,平台如“独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都异常惊险,至于高台武工,更为险要,1般演员要翻3张桌子,有的要翻7张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戏里很有雕塑艺术感。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显得气势壮伟,场面热烈。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1千4百04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解放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7军》等。      庐剧   庐剧,旧称“倒7戏”,解放后改今名。流行于皖中、皖西1带有1千多万人的广大地区,是省内最大的1个剧种。庐剧的起源比较早,据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性流动班社。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逐渐发展成了格调统

1、色彩鲜明的地方戏。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2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1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庐剧的剧目约2百多个。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罗衣》、《讨学钱》、《休丁香》等。剧本大多取材于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传说,语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动。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1种戏1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1般都站着唱,随之做1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1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

【单选题】(2019安徽蚌埠3模)明朝中后期,刊刻通俗书籍的民间坊肆,发行了1种以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



3、【单选题】(2019安徽蚌埠3模)明朝中后期,刊刻通俗书籍的民间坊肆,发行了1种以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

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安徽的戏曲有什么特色?



4、安徽的戏曲有什么特色?

蚌埠市有哪些文化遗产?



5、蚌埠市有哪些文化遗产?

蚌埠是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花鼓灯: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3)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1体的民间舞种。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6。泗州戏:泗州戏是安徽省4大剧种之1,距今已有2百多年的历史。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1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2。凤阳花鼓戏:是1种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被誉为凤阳3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1,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镇(今属蚌埠市区),故又称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凤阳花鼓戏源自于花鼓灯,起初是花鼓灯的后场小戏,在清代中期逐渐成熟为独立剧种。2006年凤阳花鼓戏入选安徽省第1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蚌埠的文化



6、蚌埠的文化

蚌埠是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花鼓灯,有东方芭蕾美誉,流传在怀远、凤台、凤阳、颍上等地。泗州戏,又称拉魂腔,与山东、江苏、河南1带的柳琴戏同出1源。凤阳花鼓戏,又名卫调花鼓、卫调花鼓戏,发源于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蚌埠不仅是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也是北派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与凤阳花鼓、花鼓灯并称凤阳3花。凤阳花鼓,主要剧目有《凤阳歌》、《王3姐赶集》、《孟姜女》等。 5河民歌:5河民歌只要流行与5河、凤阳、蚌埠及周边地区,5河民歌发源于5河县小溪镇(原属凤阳县)代表曲目有《摘石榴》、《洗白衣》、《打菜苔》等。 市标-------《蚌埠之珠》:图案以“中国蚌埠”英文开头字母:C“和”B与1颗夺目的珍珠组合造型,整体还似1个舞动的花鼓灯人形,结合红色外围,恰似1轮冉冉升腾的旭日。 《旱船舞》是集多种行船动作、表演、说唱、锣鼓为1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创新,丰富了旱船的表演形式,在本地民间艺术形式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它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表演艺术之1。 端公腔是以说唱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曲艺艺术形式,其中又夹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剪纸、杂技、武术等表演形式。端公腔源于道教,由悼念亡魂、驱鬼辟邪的祭祀的活动演变而成,开始只唱宣扬轮回迷信的神鬼故事,后来受戏曲的影响,不断增加1些娱人民间故事或流传的戏文,逐渐变成了1种酬神赛会的表演形式。 《钱杆舞》主要分布在城关镇旧县社区及周边村镇,由于不断的文化交流,流传的地区也相应延伸,钱杆舞在凤阳、泗县及周边县、市也广为流传。 《临北狮子舞》流传于淮河岸边5河县临北回族乡,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泗州戏旧时称拉魂腔,起源于江苏梅州(即江苏省东海县),发展于安徽蚌埠,为安徽省4大剧种之1,剧今已有2百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