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个戏曲是什么?词是什么?扎灯笼是元宵节的习俗吗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个戏曲是什么?词是什么?



1、《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个戏曲是什么?词是什么?

是京剧《御碑亭》选段,由戏中的孟月华1角演唱   西皮快板: 自幼父母娇生养,盈盈十5嫁王昌。 既读诗书你不思量,奴岂是柳絮就随风扬。 风雨难测人难量,暗室何必日月光。 阴谋毒计良心丧,休书好比杀人场。 手摸胸膛想1想,无义的王魁比你强。

扎灯笼是元宵节的习俗吗



2、扎灯笼是元宵节的习俗吗

扎灯笼是元宵节的习俗。

1、扎灯笼:“张灯结彩”是我们中国人过节日的传统,元宵节就要扎灯笼。扎灯笼的制作流程1般经过破苇篾、泡苇篾、扎灯笼、模具整形、收口、糊纸美化等6道工序。因其玲珑别致、轻巧剔透,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旧时亦或现在,手扎灯笼不但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氛围,也给予人们更多祈福的灵感,元宵节被有意无意燃着的灯笼,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长寿的美好期盼。

2、元宵节的习俗:

1、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1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1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2、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就出现过6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3、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1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5日,但多在十6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4、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5,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5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回应的人众多,而后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5、舞狮子舞狮子,又称“太平乐”。1般由3人完成,1人充当狮头,1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1人引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1习俗起源于3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 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6、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3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5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5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1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7、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1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1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踩高跷的人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1,非常具有观赏性。

大红灯笼高高挂上的戏曲



3、大红灯笼高高挂上的戏曲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3太太梅珊唱的都是京剧,按时间顺序是:《红娘》4平调 看小姐,《红娘》叫张生,《女起解》苏3离了洪桐县,《御碑亭》1见休书(这是录音),《桃花村》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再后面还有《御碑亭》的录音,嗯,全了。

喜庆灯笼上金色是什么成份或叫什么



4、喜庆灯笼上金色是什么成份或叫什么

灯笼的简介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5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1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1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虌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平尚有「灯市口」街道。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幸亏如今因著中国热,灯笼又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   传统中寺庙是以黄色为主,灯笼的大小、颜色全以个人喜好变化,无所谓1定的象徵意义。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   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1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1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1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5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1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1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1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5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1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

4、十

5、十6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1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5这天晚上,天帝往下1看,发觉人间1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5,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灯笼依其形状,目前分为泉州式和福州式两种。其中以泉州式为中国灯笼的代表。 [编辑本段]灯笼的由来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1种,早在西元8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於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著「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 [编辑本段]各地的灯笼   泉州式灯笼   1般编织反州式灯庞都以质地坚韧,有弹性的桂竹及麻篱2种为主要材料。   制作过程为:   (1) 将竹子放在蒸气室内加热的半小时,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曝晒。   (2) 用竹刨刨去牛面粗糙的表皮。   (3) 裁取竹条所需的长度;这种得依灯笼大小而定。   (4) 编织方法以交叉方式完成灯架。   (5) 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亦可。   (6) 糊(裱)灯笼,先裱糊棉纱布,再黏贴2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如没有单光纸,细棉纸亦可。)裱糊棉纱布得先将稀释的浆糊,均匀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沾浆糊刷平,这里需要注意,刷平浆糊的刷子必须是干净的刷子方可,否则,灯面将是1片脏乱。同时,裱糊的纸也必须糊的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7) 将灯笼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8) 彩绘。彩绘以个人所需图案彩绘,如人物、8仙、花鸟、仕女等。   (9) 彩绘后,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等文字、图案完全干后,再上1层桐油,然后待桐油阴干,灯笼就大功告成。   福州式灯笼-又称为伞灯   桂竹:是台湾种植最普遍的1种竹子。质感坚硬有弹性,适合作钓竿、扫帚等器具。   竹篾:将桂竹劈成竹条,称为「竹篾」。在竹篾上下两端打洞,并用铁丝穿起来。   竹头:在桂竹的竹节上,刻出凹槽,用粗铁丝固定,成为竹灯笼的头部和底部。   作法:   1.将穿好铁丝的竹篾,安装在竹头台座上。   2.1根竹篾安装在1格凹槽上,最后再用铁丝绑竹头,成为竹架。   3.顶住地面,将竹架慢慢往下撑开,直到变成筒型为止。   4.用手压折竹篾,调整灯笼的形状、弯度和竹篾间的距离。   5.在灯笼上端绑上棉线,以固定竹篾。   6.在竹篾上铺白色纱布,用浆糊固定。   7.等纱布干了,再涂上洋菜胶。   8.阴干后,筒型伞灯就成型了。   9.接着描图、上彩。1般而言,字是朱红色,图则是8仙过海、福禄寿3星等吉祥画。   10.最后在竹头上安装底座,修饰1下,就完成了。 [编辑本段]灯笼的种类   字姓灯:灯的1面是姓氏,另1面是祖先曾经担任过的官名。如姓「谢」是太子少保,姓「郑」是延平邵王等。   吉祥灯:灯的1面是姓氏或神的名字,另1面是8仙(吕洞宾、何仙姑等)、福禄寿3星等吉祥图案。    1般型:和字型灯、吉祥灯1样,1面是姓氏、神的名字或吉祥话,另1面是吉祥图案。   官灯:灯上所绘的字和图,与1般灯相同,不过底是黑色,字是金色。到皇帝御赐,才能悬挂这种灯笼。 【介绍】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111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1体。   剪纸是1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1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2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 [编辑本段]【概述】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1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   剪纸品种之1。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1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4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由于适应1般的窗格,和避免影响照明,其尺寸都不太大,且要注意镂空透亮。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创造浓烈的气氛,1个窗子往往贴许多窗花,或在内容上配套,或在形式上呼应。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贴窗花北方较为普遍。 [编辑本段]【窗花介绍】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纸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窗花兼职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它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窗花对每个人来讲,是1个能引起许多流连和情感的美妙称谓。农历正月初1,俗称春节,这1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我国春节喜庆活动的1个重要内容。   窗花的剪刻形势1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2是套色剪纸,1般用于宫廷、商铺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3是浮雕剪纸,流行于甘肃、青海1带,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1体,风格别具。4是彩色窗花,彩色窗花又有染色和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出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和锡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 [编辑本段]【剪纸技术】   每1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1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编辑本段]【剪纸的经验】   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   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1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1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5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2.构图造型图案化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3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1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1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1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1样,富有节奏感。   4.色彩单纯、明快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1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5.刀法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1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1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1瓣1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1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1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1瓣套着1瓣,1瓣勾着1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1样丰满而美丽。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编辑本段]【窗花形式】   窗花都选用适合纹样,山东的窗花多直条式,是适合该地直棂窗而形成的;西北的窗花逢中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4大块,也是适合该地窗户中心有1个十字格而形成的。湖南的窗花有固定的组合形式,1般是中心贴双喜团花,4角贴蝴蝶角花,团花两旁再配1对喜烛和花篮、盘花。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除装饰美好的因素外,还能起到防寒和透风流通的实用作用。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编辑本段]【窗花题材】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5谷丰登”、“人畜兴旺”、“连年有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龙凤成祥”永远是民间艺术的主题,龙凤造型优美,刻画细致、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窗花的表现题材也有故事、人物、戏曲、习俗等,多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北方农村,常见的有3国戏、水浒戏、西游戏、民间故事以及地方戏的人物造型和戏曲情节。就连民间故事“老鼠娶亲”也成为窗花表现的题材。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流传在江南地区的窗花样式可以看出,窗花比其他剪纸样式更能代表剪纸的艺术语言。窗花剪纸的工艺特征已超越了民俗活动单纯的装饰功能,从而改变了剪纸单1形态的发展格局。如甘肃的浮雕窗花剪纸,运用纸扎的工艺;河北的染色窗花借鉴了民间彩绘;南通的丝织品窗花把纸与纺织品有机结合在1起。窗花剪纸作为节日的1种民俗活动的内容,不仅美化了民居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审美交流的对象。

20 古时候古人是用什么做花灯?



5、20 古时候古人是用什么做花灯?

花灯,又名灯笼。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1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汉族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地方戏曲《花灯》。清乾隆中叶,由于昆明商业发达,外省会馆、行业会馆纷纷建立,各地流行的戏曲声腔和戏班也随之而来。为适应地方语言习俗,经历代艺术的加工改造,明清小曲与民歌小调逐步结合,形成了昆明花灯。早期演出是与会火(社火)结合。会火由灯会(灯班)组织举办,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期间活动,演出前要举行"迎灯神"仪式,并由管事向各处投送灯帖。演出队伍由写有"太平花灯"的大灯和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的各形彩灯领队,随后依次是过山号和文武乐队、狮灯龙灯队、武术杂耍队、高跷、旱船、跑驴、秧歌、秧老鼓、霸王鞭及彩装的剧中人物或"鹬蚌相争"、"大头宝宝戏柳翠"(或为:大头和尚戏柳翠)等故事人物,沿途表演,向接了灯帖的人家祝贺。此种"贺灯"边走边演,称之为"过街灯"。以后发展为在村镇街道广场演出,被称为"簸箕灯"。节目有本地的花灯小戏《打枣竿》、《金纽丝》、《倒扳桨》等,以及移植的明清小曲《城乡亲家》、《瞎子观灯》、《打渔》、《朱买臣休妻》等剧目。经整理,已挖掘出传统曲调1200多首,大体包括情节简单的舞蹈、歌剧、小故事剧3种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剧目不断创新。在抗日战争时期组成农民救亡灯剧团,演出《张小2从军》、《新4郎探母》等新题材剧目。如今,新剧目同传统剧目穿插演出,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戏曲。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个戏曲是什么?词是什么?



6、《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个戏曲是什么?词是什么?

按电影里播放的顺序是: 1.老爷住在4太太房里,3太太又以病为由来请老爷,老爷没去。第2天天不亮,传来了3太太唱戏的声音。 《红娘》——4平调 http://www.***.com/changduan/32852.html 看小姐做出来许多破绽,对红娘偏用着要巧语花言。 本来是千金体大家风范,最可怜背人处红泪偷弹。 盼佳期数不尽黄昏清旦,还有个痴情种呀废寝忘餐。 非是我愿意儿传书递简,有情人成眷属不羡神仙。 2.颂莲跟老爷呕气,老爷去了3太太院子里。4太太1人神情落没地走在楼顶上,传来3太太的声音: 《红娘》——西皮流水 http://www.***.com/changduan/30356.html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 放大胆忍气吞声休害怕,这件事倒叫我心乱如麻。 可算得是1段风流佳话,听号令且莫要惊动了她。 紧接着又唱了《苏3起解》 http://www.***.com/changduan/38075.html 苏3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3.在3太太房中打麻将时,高医生播放3太太当年的演出录音: 《御碑亭》——西皮导板转散板 (没找着) 1见休书如刀绞,只为归家那1宵。 行至中途风雨暴,碑亭避雨起祸苗。 那边又来1年少,两厢无言坐1宵。 清清白白我得贞节保,儿得娘啊! 谁知他疑心起风潮! 《御碑亭》是说孟月华因雨夜与1陌生男子在御碑亭共处而被丈夫疑心,被休弃,后来真相大白的故事。 这段唱是孟月华冤屈得申时对丈夫说的话。 暗喻梅珊与高医生的奸情 4.4太太假孕暴露,被封了灯,3太太在楼顶上唱: 《桃花村》——西皮流水 http://www.***.com/changduan/33187.html 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只怪你呆头呆脑慌慌张张。 今夜晚非比那西厢待月,你紧提防,莫轻狂, 关系你患难鸳鸯,永宿在池塘。 已然错情生波浪,怎能够粗心大意你再荒唐。 鼓打2更准时往,桃花村口莫彷徨。 你不要高声也不要嚷,你必须眼观4路耳听8方。。 5.梅珊死后“闹鬼”原是4太太在放留声机,就是《御碑亭》的唱段, 《御碑亭》——西皮快板(原系生旦对唱,但此中只留了旦角部分) http://www.***.com/changduan/36123.html 自幼父母娇生养,盈盈十5嫁王昌。 既读诗书你不思量,奴岂是柳絮就随风扬。 风雨难测人难量,暗室何必日月光。 阴谋毒计良心丧,休书好比杀人场。 手摸胸膛想1想,无义的王魁比你强。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