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为什么被称作“中国戏曲的摇篮”?山西为什么被称作“中国戏曲的摇篮”?

山西为什么被称作“中国戏曲的摇篮”?



1、山西为什么被称作“中国戏曲的摇篮”?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戏曲出现的时间较早;

2、出土的戏曲文物较多;

3、剧种数量繁多。 以下选山西文化60年之“梨园重彩”片段。 早在宋金时期,山西戏曲就已经日臻繁荣,杂剧演出遍及城乡。稷山、侯马、新绛等地发现的1批宋金砖墓中,出土了大量戏剧舞台和模型,用实物证明了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1。 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从萌芽、演变,直至逐渐成熟,1直与山西的文明发展生息与共,休戚相关。从最早有史可证的唐代“歌舞戏”、“参军戏”,到北宋的滑稽戏、歌舞戏、百戏技艺、傀儡戏、皮影戏等,都曾经在山西民间广为流传。195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发现的宋、辽、金戏曲文物,从数量上莫不以山西为冠,如戏台遗迹、墓葬雕刻、戏剧壁画等等,这些类繁多、古朴精美的戏曲文物无1不展示着3晋戏曲昔日的繁盛景象。 元蒙贵族灭金后的8十年间,废除了开科取士制度,文人的地位1落千丈,降到了“8娼9儒十丐”的地步,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没有出路,1部分文人为了谋生,便与民间艺人1起成立了戏曲、曲艺作者的行会组织——书会。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书会才人,他们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舞台艺术基础上,综合唐宋话本、词曲歌舞和说唱艺术的经验,运用代言体,创造性地开拓了1本戏4折、换用4个宫调、敷演1部完整故事的元杂剧形式。 位于山西南部的平阳府(今临汾市)就是产生元杂剧的温床。平阳府“东连上党,面临黄河,南通卞洛,北阻晋阳”,它1向是中原的门户,历代政治军事要地。宋元时期,这里城市经济发达。这1带又盛产上品白麻纸,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元朝初年,这里还建立了“经籍所”,集中1批人才编辑经史,所印大量图书,号称“平水版”。与诗词戏曲有关的新刊《平水韵》书,就是在这里编印的。这里1度文士荟萃,优伶辈出,成为产生元杂剧的沃土。 山西地方剧种多达54个,占全国剧种的6分之1,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仅山西戏剧类就收了录19项。山西除“4大梆子”外,诸多地方小戏,则似繁花锦簇,更显瑰丽多姿。如碗碗腔、秧歌戏、2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品种繁多,不胜枚举。 中国戏剧显赫的“元曲4大家”,山西人荣膺3位;著名的“元代4大爱情戏”,山西人写了3部——解州人关汉卿的《拜月事》;襄汾人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河曲人白朴的《墙头马上》,令人叹为观止。正是这位白朴,曾经写出过最早编成戏剧演出的“梁祝”故事《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而他的另1曲名篇《梧桐雨》,人们更是耳熟能详。大同人吴昌龄留下了现存元杂剧中篇幅最长的作品《唐3藏西天取经》。还有太原人乔吉,著就了《两世姻缘》等名篇。 作为戏剧界的1面光辉旗帜,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关汉卿1生创作了66部杂剧,占全部元杂剧作品的十分之1,为元杂剧作家第1位。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堪称折射元代社会的1面镜子。《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西蜀梦》,除了这些脍炙人口的剧目,更有元杂剧中最为华彩的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元代杂剧中反映河东历史与现实的剧目也很不少。如关汉卿的《单刀会》、《裴度还带》,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狄君厚的《介之推》,张国宾的《衣锦还乡》,岳百川的《吕洞宾度铁拐李》等。 另外,山西洪洞之所以名闻天下,除了大槐树移民以外恐怕就是“苏3离了洪洞县”这句戏词了。苏3与王景隆的传奇故事,被明代作家冯梦龙写成《玉堂春落难逢夫》,并收入《警世通言》。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据此编为《苏3起解》、《玉堂春》等,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很有影响。能够准确反映宋、金、元时期山西戏剧活动空前繁荣景象的,还有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内的元代戏剧壁画。从戏曲史的角度来说,是1件罕世珍宝,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到元代杂剧演出舞台上的情景。 山西,以其悠久深厚的戏曲渊源、古朴珍美的戏曲文物以及品类繁多的戏曲剧种,为光辉绚烂的中国戏曲平添了流光溢彩的1页,从而被誉赞为“中国戏曲的摇篮”。

山西为什么被称作“中国戏曲的摇篮”?



2、山西为什么被称作“中国戏曲的摇篮”?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戏曲出现的时间较早;

2、出土的戏曲文物较多;

3、剧种数量繁多。 以下选山西文化60年之“梨园重彩”片段。 早在宋金时期,山西戏曲就已经日臻繁荣,杂剧演出遍及城乡。稷山、侯马、新绛等地发现的1批宋金砖墓中,出土了大量戏剧舞台和模型,用实物证明了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1。 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从萌芽、演变,直至逐渐成熟,1直与山西的文明发展生息与共,休戚相关。从最早有史可证的唐代“歌舞戏”、“参军戏”,到北宋的滑稽戏、歌舞戏、百戏技艺、傀儡戏、皮影戏等,都曾经在山西民间广为流传。195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发现的宋、辽、金戏曲文物,从数量上莫不以山西为冠,如戏台遗迹、墓葬雕刻、戏剧壁画等等,这些类繁多、古朴精美的戏曲文物无1不展示着3晋戏曲昔日的繁盛景象。 元蒙贵族灭金后的8十年间,废除了开科取士制度,文人的地位1落千丈,降到了“8娼9儒十丐”的地步,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没有出路,1部分文人为了谋生,便与民间艺人1起成立了戏曲、曲艺作者的行会组织——书会。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书会才人,他们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舞台艺术基础上 ,综合唐宋话本、词曲歌舞和说唱艺术的经验,运用代言体,创造性地开拓了1本戏4折、换用4个宫调、敷演1部完整故事的元杂剧形式。 位于山西南部的平阳府(今临汾市)就是产生元杂剧的温床。平阳府“东连上党,面临黄河,南通卞洛,北阻晋阳”,它1向是中原的门户,历代政治军事要地。宋元时期,这里城市经济发达。这1带又盛产上品白麻纸,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元朝初年,这里还建立了“经籍所”,集中1批人才编辑经史,所印大量图书,号称“平水版”。与诗词戏曲有关的新刊《平水韵》书,就是在这里编印的。这里1度文士荟萃,优伶辈出,成为产生元杂剧的沃土。 山西地方剧种多达54个,占全国剧种的6分之1,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仅山西戏剧类就收了录19项。山西除“4大梆子”外,诸多地方小戏,则似繁花锦簇,更显瑰丽多姿。如碗碗腔、秧歌戏、2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品种繁多,不胜枚举。 中国戏剧显赫的“元曲4大家”,山西人荣膺3位;著名的“元代4大爱情戏”,山西人写了3部——解州人关汉卿的《拜月事》;襄汾人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河曲人白朴的《墙头马上》,令人叹为观止。正是这位白朴,曾经写出过最早编成戏剧演出的“梁祝”故事《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而他的另1曲名篇《梧桐雨》,人们更是耳熟能详。大同人吴昌龄留下了现存元杂剧中篇幅最长的作品《唐3藏西天取经》。还有太原人乔吉,著就了《两世姻缘》等名篇。 作为戏剧界的1面光辉旗帜,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关汉卿1生创作了66部杂剧,占全部元杂剧作品的十分之1,为元杂剧作家第1位。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堪称折射元代社会的1面镜子。《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西蜀梦》,除了这些脍炙人口的剧目,更有元杂剧中最为华彩的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元代杂剧中反映河东历史与现实的剧目也很不少。如关汉卿的《单刀会》、《裴度还带》,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狄君厚的《介之推》,张国宾的《衣锦还乡》,岳百川的《吕洞宾度铁拐李》等。 另外,山西洪洞之所以名闻天下,除了大槐树移民以外恐怕就是“苏3离了洪洞县”这句戏词了。苏3与王景隆的传奇故事,被明代作家冯梦龙写成《玉堂春落难逢夫》,并收入《警世通言》。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据此编为《苏3起解》、《玉堂春》等,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很有影响。能够准确反映宋、金、元时期山西戏剧活动空前繁荣景象的,还有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内的元代戏剧壁画。从戏曲史的角度来说,是1件罕世珍宝,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到元代杂剧演出舞台上的情景。 山西,以其悠久深厚的戏曲渊源、古朴珍美的戏曲文物以及品类繁多的戏曲剧种,为光辉绚烂的中国戏曲平添了流光溢彩的1页,从而被誉赞为“中国戏曲的摇篮”。

山西被称为‘戏曲之乡’,谁能我简单介绍1下?



3、山西被称为‘戏曲之乡’,谁能我简单介绍1下?

全国300多个剧种,山西就占了6分之1,你说称之为“戏曲之乡”够格吗?先说山西的4大梆子戏: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晋剧是山西省4大梆子剧种之1,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1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1个新的阶段。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1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1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1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3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4喜班、4兴班、4庆班等班社,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1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为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4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1杆旗……"等戏谚流传。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1带而得名。它是山西4大梆子中最古老的1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蒲剧因其发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而得名、又称“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晋南群众又称之为“乱弹”。它是山西省“4大梆子”剧种中最古老的1个剧种。山西、河北,河南几省的梆子戏,都曾受它的影响。蒲剧是晋南人民喜爱的剧种,在豫西、陕东、·甘肃、宁夏,带也有广大群众基础。追溯源流,它是由“铙鼓杂戏”演变而来,至明嘉靖年间已基本形成,分为西路和南路:南路较文雅,细腻;西路则火爆,豪放。蒲剧的音乐高昂、强烈,音节跳动性大,调活泼,感染力很强。它的,吕腔板类繁多,有慢板.、2性、流水、间板、滚白等多种。在表演上夸张性很强,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种特技。 解放前,这个剧种受到统治阶级的鄙视和摧残,戏班4散,艺人转业谋生,已陷入奄奄1息的境地。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经过挖掘整理和革新创造,蒲剧艺术得到恢复和发展。《窦娥冤》1剧曾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4大梆子之1,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也叫“ 晋东南梆子”、“上党宫调”,为山西“4大梆子”之1。相传明末起源于泽州(今晋城)1带,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地区。“上党”1词,是因晋东南为古“上党郡”而得名。 上党梆子的表演,无论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犷、古朴的艺术特色。唱腔高亢、活泼,曲牌相当丰富,特别是“花腔”1类曲凋,优美动听,独具格调。除梆子腔调外,过去也兼演1部分罗罗腔,昆腔口皮黄的剧目。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雁剧”,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州梆子并称山西4大梆子。是在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1。郭沫若同志曾用"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来赞誉北路梆子。 流行于晋北、内蒙及冀西北1带地区。渊源于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绪年间即已盛:77事变后,由于日寇摧残,班社解散,艺人改业,几乎濒于绝灭,迄至1954年山西第1届戏曲会演才重新恢复起来。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剧相近,但音凋更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别它的“弯调(即花腔)”,唱起来千变万化,婉转动听。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夹板、2性,3性、垛板、流水、箭板,滚白等。北路梆子擅长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强落”的规律,但由于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听来变化多姿,绝不单调。 另外还有1些地方小剧种,我给你想1想,比较著名的有2人台、上党落子、祁太秧歌、左权小花戏、耍孩儿、繁峙秧歌、眉户这些等等,上面回答的也都有这几个剧种了。我这里补充1下大同的耍孩儿和忻州市繁峙县的繁峙秧歌,这两个剧种已经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耍孩儿比较著名的代表剧目有《猪8戒背媳妇》、《打佛堂》,非常的诙谐幽默,繁峙秧歌里面最著名就要属《花亭》了,里面将张美蓉刻画的淋漓尽致.还有1些不怎么为人所知的秧歌小戏,我给你摘录1段,你看看: 與“4大梆子”相對而言,諸多山西地方小戲,則似繁花錦簇,更顯瑰麗多 姿。 上黨落子和晉南眉戶,是小劇種中的大劇。前者源於河北武安,後者經陜西 眉、戶2縣傳來,經百年流傳,已在山西紮根落戶。 廣泛流佈於山西各地的秧歌戲,達16種之多。它們是由農村傳唱的小曲兒、歌 舞等踩街秧歌演變而來。民歌體的有“晉中秧歌”、“太原秧歌”、“沁源秧 歌”;板腔體的有“壺關秧歌”、“襄垣秧歌”、“武鄉秧歌”;絲弦伴奏的有 “繁峙秧歌”;清唱的有“介休幹板秧歌”。 “碗碗腔”劇種地因地域不同而風韻迥異,如“曲沃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至於地方性的其它小戲,2人臺、小花戲、繁峙蹦蹦、耍孩兒、鳳臺小戲、蛤蟆 翁、拉活戲、跳戲、河東線腔、上黨皮簧等等,更是品種繁多,不勝枚舉。 山西山多,自古交通不便,這本來是不利條件,然而,恰恰因此,山西也保留了 許多古老劇種。如晉北的“賽戲”、又稱“賽賽”;晉南的“鑼鼓雜戲”;晉東南的 “對子戲”。這類戲沒有唱腔曲調,尚屬於“吟誦體”戲劇,與古代村社故事社火相 近,仍保留了“竹竿子”表演形態的村社百戲風貌。

山西戏曲叫什么名字



4、山西戏曲叫什么名字

山西戏曲有1个4大梆子,分别是: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4大梆子被称为山西地方戏曲的4大支柱。严格来说,这个问题问的太笼统了,山西的戏曲有很多,除了4大梆子,山西的戏曲还有:京剧、豫剧、昆曲、赛戏、秦腔、2人台、眉户、耍孩儿、罗罗腔、弦腔高平秧歌、大涧道情、上党落子、繁峙秧歌、祁太秧歌、平腔秧歌、目连戏、广灵秧歌、蛤蟆嗡、碓臼沟秧歌;翼城秧歌、扬高戏、乐乐戏、平陆高调、高平清场秧歌、弦儿戏、上党卷戏、长治干板秧歌、上党罗腔、翼城琴剧、拉话戏、曲沃碗碗腔、平陆花鼓戏、芮城拉胡戏、左权小花戏、襄垣秧歌、孝义皮腔、青阳腔、队戏、代县道情、晋北道情、临县道情、太原秧歌、曲剧;洪洞道情、永济道情、上党2簧、汾孝秧歌、朔县秧歌、锣鼓杂戏、壶关秧歌、高跷竹马戏、沁源秧歌、泽州秧歌、介休干调、秧歌、线腔、凤台小戏、弦子腔、孝义碗碗腔。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