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这个字怎么读,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复习

芗这个字怎么读



1、芗这个字怎么读

芗 「芗」基本解释● 芗   xiāng ㄒㄧㄤˉ  1. 古书上指用以调味的紫苏之类的香草。  2. 同「香」。「芗」详细解释◎ 芗芗 xiāng〈名〉(1) 谷香 [fragrance]芗,谷气也。——《说文新附》黍曰芗合,粱曰芗萁。——《礼记•曲礼下》炷芗于手项以送公葬者凡百余人。——《司马温公神道碑》(2) 用以调味的香草 [sweet herb]雏烧,雉,芗无蓼。——《礼记》。郑玄注:「苏荏之属也。」(3) 又如:芗脯(把猪羊放在小鼎中烹煮,使它香美)扫描版:汉字「芗」在《康熙字典》 扫描版:汉字「芗」在《汉语大字典扫描版:汉字「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芗」开头的词语:芗剧芗合芗泽芗脯芗萁 芗 拼音 xiānɡ 繁体 芗 基本释义 芗  xiāng ㄒㄧㄤˉ 古书上指用以调味的紫苏之类的香草。 同「香」。 〈名〉 谷香 [fragrance] 芗,谷气也。——《说文新附》 黍曰芗合,粱曰芗萁。——《礼记•曲礼下》 炷芗于手项以送公葬者凡百余人。——《司马温公神道碑》 用以调味的香草 [sweet herb] 雏烧,雉,芗无蓼。——《礼记》。郑玄注:「苏荏之属也。」 又如:芗脯(把猪羊放在小鼎中烹煮,使它香美)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许良切,音鄕。《说文》谷气也。《礼·曲礼》黍曰芗合,粱曰芗萁。 又《内则》春宜羔豚膳膏芗。《注》牛膏芗,犬膏臊。 又地名。《张衡·南都赋》华芗重秬。《注》华芗,鄕名。 又通香。《荀子·非相篇》芬芗以送之。《史记·滑稽传》微闻芗泽。 又《集韵》许两切,通响。《前汉书·扬雄传》芗呹肹以棍根兮。 词组 【芗剧】流行于台湾、福建南部芗江(9龙江中游)1带的地方戏曲。 【芗脯】把猪羊放在小鼎中烹煮,使它香美。 【芗合】祭祀所用之黍类。 【芗泽】香泽;香气。例如:昪西延赏去世,少了1个冤家对头,乐得与长公主朝夕言欢,亲近芗泽。——《唐史演义》(蔡东藩 著) 【芗萁】祭祀所用之高粱 【芗脯】以香料烹制的肉脯 【膻芗】

1、同"膻芗"。

2、烧煮牛羊肉的气味。亦泛指牛羊肉。 【芬芗】

1、犹芬香。

2、和调。 【膋芗】

1、油脂与香草。

2、古代祀神时焚之以散发馨香。

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复习



2、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复习

其实不多而且不难 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 【1】、古代音乐史

1、远古夏商时期:古歌(8阙、弹歌、邪许歌、候人兮猗) 古乐舞(皇帝的云门、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霍) 古乐器(打击和吹奏) 重点是吹奏乐器中的埙

2、西周春去战国时期

1、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

2、音乐机构-春官

3、乐舞(6代乐舞、小舞、散乐夷乐、4夷之乐、宗教性乐舞)

4、歌曲(北方诗经、南方楚辞)

5、说唱音乐《成相篇》

6、乐器(8音、曾侯乙墓编钟、)

7、乐律(十2律、3分损益)

8、音乐思想(儒墨道3家)

3、秦汉时期

1、乐府

2、鼓吹乐

3、相和歌(相和大曲)

4、百戏(击鼓说唱俑)

5、古琴(特点、《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

6、歌舞戏

7、乐律(京房6十律、钱乐之3百6十律、何承天新律、晋荀笛律)

8、音乐思想(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

3、隋唐时期

1、宫廷燕乐(多部伎、坐立部伎、歌舞大曲、法曲)

2、民间俗乐(曲子、变文、散乐)

3、音乐理论(8十4调、2十8调)

4、记谱法(减字谱、燕乐半字谱)

5、音乐机构(行政:大乐署、鼓吹署 宫廷:教坊梨园)

6、音乐家(李隆基、李龟年)

4、宋元时期

1、音乐特点

2、市民音乐(瓦子勾栏、书会、社会)

3、音乐形式(曲子、唱赚、散曲)

4、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5、戏曲(北方杂剧、南方南戏)

6、乐律(俗字谱、律吕字谱、十8调)

7、音乐论著

5、明清时期、

1、戏曲(明朝4大声腔和清朝4大声腔)

2、说唱(北方鼓词、南方弹词)

3、器乐(古琴、琵琶)

4、琴谱(神奇秘谱、琵琶谱、弦索备考)

5、朱栽育 以上就是古代音乐史还可以按几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来背,如说唱音乐、记谱法、戏曲、音乐机构等等 【2】近代音乐史

1、传统音乐新发展

2、戏曲发展-梅艳芳

3、说唱音乐

1、大鼓

2、弹词

4、民歌

1、内容改变

2、歌舞(北方秧歌、南方花鼓花灯)

5、器乐

1、社团

2、地方乐种

3、流浪艺人

4、华彦钧

6、学堂乐歌

1、定义

2、内容

3、创作手法

4、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5、历史意义

7、音乐教育

1、20世纪20年代(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社会教育)

2、20世纪30年代(普通、专业、社会)

8、代表人物

1、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萧友梅、黎锦辉、赵元任、青主、刘天华)

2、20世纪30年代(黄自、聂耳、冼星海、贺绿汀)

9、20世纪40年代

1、国统区、沦陷区音乐

2、马思聪

3、江文也

4、近代歌剧发展 (1)新歌剧探索(西洋歌剧、传统改良、小歌剧) (2)秧歌剧 (3)《白毛女》 以上就是全部的中国音乐史。耐下心来看看,不多,要以各种形式发展的线索为主。

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复习



3、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复习

其实不多而且不难 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 【1】、古代音乐史

1、远古夏商时期:古歌(8阙、弹歌、邪许歌、候人兮猗) 古乐舞(皇帝的云门、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霍)古乐器(打击和吹奏) 重点是吹奏乐器中的埙

2、西周春去战国时期

1、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

2、音乐机构-春官

3、乐舞(6代乐舞、小舞、散乐夷乐、4夷之乐、宗教性乐舞)

4、歌曲(北方诗经、南方楚辞)

5、说唱音乐《成相篇》

6、乐器(8音、曾侯乙墓编钟、)

7、乐律(十2律、3分损益)

8、音乐思想(儒墨道3家)

3、秦汉时期

1、乐府

2、鼓吹乐

3、相和歌(相和大曲)

4、百戏(击鼓说唱俑)

5、古琴(特点、《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

6、歌舞戏

7、乐律(京房6十律、钱乐之3百6十律、何承天新律、晋荀笛律)

8、音乐思想(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

3、隋唐时期

1、宫廷燕乐(多部伎、坐立部伎、歌舞大曲、法曲)

2、民间俗乐(曲子、变文、散乐)

3、音乐理论(8十4调、2十8调)

4、记谱法(减字谱、燕乐半字谱)

5、音乐机构(行政:大乐署、鼓吹署宫廷:教坊梨园)

6、音乐家(李隆基、李龟年)

4、宋元时期

1、音乐特点

2、市民音乐(瓦子勾栏、书会、社会)

3、音乐形式(曲子、唱赚、散曲)

4、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5、戏曲(北方杂剧、南方南戏)

6、乐律(俗字谱、律吕字谱、十8调)

7、音乐论著

5、明清时期、

1、戏曲(明朝4大声腔和清朝4大声腔)

2、说唱(北方鼓词、南方弹词)

3、器乐(古琴、琵琶)

4、琴谱(神奇秘谱、琵琶谱、弦索备考)

5、朱栽育 以上就是古代音乐史还可以按几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来背,如说唱音乐、记谱法、戏曲、音乐机构等等 【2】近代音乐史

1、传统音乐新发展

2、戏曲发展-梅艳芳

3、说唱音乐

1、大鼓

2、弹词

4、民歌

1、内容改变

2、歌舞(北方秧歌、南方花鼓花灯)

5、器乐

1、社团

2、地方乐种

3、流浪艺人

4、华彦钧

6、学堂乐歌

1、定义

2、内容

3、创作手法

4、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5、历史意义

7、音乐教育

1、20世纪20年代(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社会教育)

2、20世纪30年代(普通、专业、社会)

8、代表人物

1、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萧友梅、黎锦辉、赵元任、青主、刘天华)

2、20世纪30年代(黄自、聂耳、冼星海、贺绿汀)

9、20世纪40年代

1、国统区、沦陷区音乐

2、马思聪

3、江文也

4、近代歌剧发展 (1)新歌剧探索(西洋歌剧、传统改良、小歌剧) (2)秧歌剧 (3)《白毛女》 以上就是全部的中国音乐史。耐下心来看看,不多,要以各种形式发展的线索为主。

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复习



4、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复习

其实不多而且不难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1】、古代音乐史

1、远古夏商时期:古歌(8阙、弹歌、邪许歌、候人兮猗)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古乐舞(皇帝的云门、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霍)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古乐器(打击和吹奏)重点是吹奏乐器中的埙

2、西周春去战国时期

1、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

2、音乐机构-春官

3、乐舞(6代乐舞、小舞、散乐夷乐、4夷之乐、宗教性乐舞)

4、歌曲(北方诗经、南方楚辞)

5、说唱音乐《成相篇》

6、乐器(8音、曾侯乙墓编钟、)

7、乐律(十2律、3分损益)

8、音乐思想(儒墨道3家)

3、秦汉时期

1、乐府

2、鼓吹乐

3、相和歌(相和大曲)

4、百戏(击鼓说唱俑)

5、古琴(特点、《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

6、歌舞戏

7、乐律(京房6十律、钱乐之3百6十律、何承天新律、晋荀笛律)

8、音乐思想(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

3、隋唐时期

1、宫廷燕乐(多部伎、坐立部伎、歌舞大曲、法曲)

2、民间俗乐(曲子、变文、散乐)

3、音乐理论(8十4调、2十8调)

4、记谱法(减字谱、燕乐半字谱)

5、音乐机构(行政:大乐署、鼓吹署nbsp;宫廷:教坊梨园)

6、音乐家(李隆基、李龟年)

4、宋元时期

1、音乐特点

2、市民音乐(瓦子勾栏、书会、社会)

3、音乐形式(曲子、唱赚、散曲)

4、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5、戏曲(北方杂剧、南方南戏)

6、乐律(俗字谱、律吕字谱、十8调)

7、音乐论著

5、明清时期、

1、戏曲(明朝4大声腔和清朝4大声腔)

2、说唱(北方鼓词、南方弹词)

3、器乐(古琴、琵琶)

4、琴谱(神奇秘谱、琵琶谱、弦索备考)

5、朱栽育以上就是古代音乐史还可以按几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来背,如说唱音乐、记谱法、戏曲、音乐机构等等【2】近代音乐史

1、传统音乐新发展

2、戏曲发展-梅艳芳

3、说唱音乐

1、大鼓

2、弹词

4、民歌

1、内容改变

2、歌舞(北方秧歌、南方花鼓花灯)

5、器乐

1、社团

2、地方乐种

3、流浪艺人

4、华彦钧

6、学堂乐歌

1、定义

2、内容

3、创作手法

4、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5、历史意义

7、音乐教育

1、20世纪20年代(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社会教育)

2、20世纪30年代(普通、专业、社会)

8、代表人物

1、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萧友梅、黎锦辉、赵元任、青主、刘天华)

2、20世纪30年代(黄自、聂耳、冼星海、贺绿汀)

9、20世纪40年代

1、国统区、沦陷区音乐

2、马思聪

3、江文也

4、近代歌剧发展(1)新歌剧探索(西洋歌剧、传统改良、小歌剧)(2)秧歌剧(3)《白毛女》以上就是全部的中国音乐史。耐下心来看看,不多,要以各种形式发展的线索为主。

弹词是不是古典戏曲?



5、弹词是不是古典戏曲?

弹词是不是古典戏曲?



6、弹词是不是古典戏曲?

弹词是1种曲艺说唱形式 弹词,也叫“南词”。明、清两代流行的说唱文学形式(曲艺),最早出现在明代晚期。在明代,南方、北方都有弹词流传。到清代,北方仍有弹词。“弹词”的名称,最早在金代可以看到有近似的用法,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别称《西厢记搊弹词》。虽然“搊弹词”即诸宫调与后来所说弹词并不是1回事,但同样作为说唱文学形式,两者还是有相似和相关联之处的。明臧懋循《弹词小序》中提到《仙游》、《梦游》、《侠游》、《冥游》4种弹词,称“或云杨廉夫(维桢)避乱吴中时为之”,此说如确,则弹词在元末就已出现。不过这4种都已失传,无从深究。 弹词在嘉靖、万历时已在南北各地演唱,大约自乾隆年间弹词流行的地区已逐渐缩小于江苏、浙江等江南1带,而北方的词话弹唱发展为鼓词形式。戏曲家梁辰鱼有《江东2十1史弹词》。但明人对弹词与词话并没有厘定明确的界限,词话乃元明之旧称,凡说唱话本通谓之词话,如杨慎之《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即通行本《2十1史弹词》。 弹词是清代民间很流行的兼有说唱的曲艺形式,其大概的区别在于:弹词主要流行于南方,用琵琶、3弦伴奏;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用鼓、板击节、用3弦伴奏,也有更简便的,由艺人自弹3弦说唱,或称“弦子词”。 关于弹词和鼓词的渊源众说纷纭,这是因为民间对各种曲艺的称呼并不严格,其传承、转变的情况也缺乏清楚的记载。大致而言,在说唱艺术方面唐有变文,宋有陶真,元明有词话,弹词和鼓词便是从这1系列中脱化而成。而且弹词和鼓词本身,其最初的区分也不很严格,大约到了乾隆中期以后,弹词主要流行于江浙1带,地域文化的特征愈来愈明显,于是和北方的鼓词形成明确的分野。 在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虽然又别称为《西厢记搊弹词》,但“搊弹词”与后来所说的弹词并不是1回事。明臧懋循《弹词小序》中提到《仙游》、《梦游》、《侠游》、《冥游》4种弹词,称“或云杨廉夫(维桢)避乱吴中时为之”,此说如确,则弹词在元末就已出现。不过这4种都已失传,无从深究。活动于明正德至嘉靖的杨慎有《2十1史弹词》,又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其唱文均为十字句,与后来的弹词以7字句为主不同,故有的研究者认为它仍是元明词话的1种,不应列入弹词范围。约成于嘉靖2十6年(1547)的田汝成著《西湖游览志余》中记杭州8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则记万历时北京朱国臣“蓄2瞽妹,教以弹词,博金钱”之事。这说明到了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弹词已经相当流行,南方北方均有。明代弹词见于著录的,有梁辰鱼《江东2十1史弹词》、陈忱《续2十1史弹词》,又郑振铎曾得到1种《白蛇传》弹词,据称是崇祯年间抄本(见《中国俗文学史》)。今所传弹词,大量的是产生于清中期,另有少部分产生于清初和清后期。胡士莹编《弹词宝卷书目》收弹词书目4百多种,最为全备。 弹词的文字,包括说白和唱词两部分,前者为散体,后者为7言韵文为主,穿插以3言句,这种格式在先秦荀子的《成相篇》中就可看到,极为古老。语言上则有“国音”(普通话)和“土音”(方言)之分。方言的弹词以吴语为最多,另外像广东的木鱼书,则杂入广东方言。弹词的篇幅往往很大,如《榴花梦》竟达3百6十卷、约5百万字。内容通行用第3人称叙述。文字大多很浅近。在某种意义上,弹词可以说是1种韵文体的长篇小说。 弹词的演出至为简单,23人、几件乐器即可(甚至可以是单人演出),而1个本子又可以说得很长,这种特点使之适宜成为家庭的日常娱乐,弹词的文本也宜于作为1种消遣性的读物。特别是1些地位较高家庭中的妇女,既无劳作之苦,又极少社交活动,生活至为无聊,听或读弹词于是成为她们生活中的喜好。清代弹词的兴盛与这1背景颇为有关系,许多弹词的写作也有这方面的针对性。如《天雨花》自序说: “夫独弦之歌,易于8音;密座之听,易于广筵;亭榭之流连,不如闺闱之劝喻。”《安邦志》的开场白云:“但许兰闺消永昼,岂教少女动春思。”都说明了这1点。许多有才华的女性也因此参与了弹词的创作,既作为自娱娱人、消磨光阴的方式,也抒发了她们的人生感想。1些著名的作品如《再生缘》、《天雨花》、《笔生花》、《榴花梦》等均出于女性作家之手。 《天雨花》3十回,成书于顺治8年(1651),梁溪(今江苏无锡)陶贞怀作,亦有人认为系他人伪托。全书的宗旨,卷首《原序》说明是“悯伦纪之棼乱,思得其人以扶伦立纪,而使顽石点头也”。书中“扶伦立纪”之人,便是“武曲星”下凡的左维明。全书以他为核心,1方面写明末政局的混乱,“忠”、“奸”对立的斗争,以及左维明为官的各种事迹,直至他随明亡殉节而死;另1方面也以大量篇幅写他的家庭生活,并由此描绘了书中另1个重要人物--他的女儿左仪贞。书中弥漫着封建说教的气氛,尤其左维明的形象,无论在官在家,都表现出1个极端化的封建道德标本的僵硬姿态。这是明末清初社会思想变化的反映,也是自身受封建道德压迫最深的女性在文字形式上对社会观念的认同。但在强烈的封建说教氛围的笼罩下,书中还是包含了若干从女性的生活直觉出发的合理而有价值的东西。许多故事客观上反映了妇女依附性和受压迫的地位,以及她们悲惨的生活处境;在描绘左仪贞等女性形象时,赞美了她们的聪明才智,在1定程度上也肯定了她们对父权和夫权的非人性压迫的反抗。不过总的说来,《天雨花》给人的感觉还是陈腐和压抑居多。 在长篇弹词中最受人们称赏的是乾隆时期产生的《再生缘》,全书2十卷,前十7卷为陈端生作,后3卷为梁德绳所续,最后由侯芝修改为8十回本印行,3人均为女性。陈端生(1751-约1796),浙江杭州人,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陈兆仑曾任《续文献通考》纂修官总裁,有文名。端生于十8至2十岁时写成《再生缘》前十6卷,后嫁范菼;范氏因科场案谪戍伊犁,端生在此后续写了第十7卷,便不再写下去了。 《再生缘》的故事头绪繁多,富于变化。大要是写卸职还乡的大学士孟士元有女孟丽君才貌出众,许配云南总督皇甫敬之子皇甫少华,国丈之子刘奎璧欲娶丽君而不得,设计陷害孟与皇甫两家。丽君女扮男装出逃,考中状元,并因连立大功官至保和殿大学士,位极人臣。在此过程中刘氏败,皇甫少华亦因丽君之荐立功封王。1般故事到此应进入“大团圆”,然而陈端生却写孟丽君因各种缘故,不肯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拒绝与父母相认、与少华成婚,最后皇帝得知内情,欲逼其为妃,丽君气苦交加,口吐鲜血。大约陈端生难以为故事设计满意的结局,遂就此搁笔。梁德绳所续仍以“大团圆”陈套收场,殊无意味。 《再生缘》的故事模式,是常见的忠奸斗争加上婚姻纠葛,书中人物行为的根据亦不出正统的伦理范围,看起来好像颇为陈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陈端生是个有才华而且很自信的女子,她通过孟丽君这1主要人物形象,传达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这不仅表现在孟丽君的才能和功业上,而且正如陈寅恪《论再生缘》所言,书中写孟丽君以男子身份居高位后,违抗御旨,不肯代皇帝脱袍,面斥想要认女的父母,接受皇甫敬、少华父子的跪拜,“则知端生心中于吾国当日奉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3纲,皆欲藉此等描写以摧破之也”。只不过她的方法,是利用封建道德教条来反对封建秩序,书中所公开标榜的正统伦理成了似是而非、只要对己有用就可以随意搬弄的东西。而故事写到孟丽君身份暴露后无法再继续下去,根本上是因为作者不愿让孟丽君回到依附于男性的地位。上述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挣脱封建伦理对于女性的束缚的要求。 陈端生活跃的、不受传统拘禁的思想,使她的创作显得富有灵性和生气。《再生缘》虽然是1部传奇性的作品,整个故事完全出于想象和虚构,但情节的开展,却并不让人觉得生硬。描写人物也较为细致生动,包括写忠奸斗争的部分,正反两面人物的品格也不是极端化的。它的结构尤为研究者所称赏,尽管头绪纷繁,却处理得毫不紊乱,故事写得跌宕起伏而严谨清楚。当然,作为1个青年女子在闺阁中驰骋想象之作,脱离生活真实的地方终究是不可免的。 《笔生花》2十2回,邱心如作,刻于咸丰初年,述明代女子姜德华为逃避点秀女而乔扮男装出走、建功立业故事。此书深受《再生缘》影响,但作者针对《再生缘》不合“3从4德”的“缺陷”,强调了正统道德规范,思想陈腐。不过在为女性张目这1点上,它和《天雨花》、《再生缘》等女作家的创作是1致的。 以上几种都是所谓“国音”的弹词,这种弹词作为书面读本的意义更为重要。吴音的弹词则广泛运用于实际演出,较著名的有《玉蜻蜓》、《珍珠塔》及《3笑姻缘》等。流行于其他地方的弹词别支,也有些较著名的作品、如广东之“木鱼书”中有《花笺记》,福建“评话”中有《榴花梦》。后者共3百6十卷7百2十回,虽然成就不高,论篇幅却是中国文学中惊人的巨制。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