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剧种是哪些?中国戏曲种类有哪些?

中国十大剧种是哪些?


1、中国十大剧种是哪些?


我来补充补充1下  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1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  京剧: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1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越剧: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1。发源于浙江1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已有78十年的历史,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粤剧:我国南方1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及港澳、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唱念均用广州方言。它以“梆簧”为基本曲调,同时又保留昆、戈、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伴奏除用2弦、高胡、3弦、月琴等民族乐器外,还大胆地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萨克斯管等中低音乐器。  黄梅戏: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初以演出“两小戏”、“3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1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昆剧: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1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1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昆剧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剧种,为山西省的4大梆子之1,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1带。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风格。  桂剧:地方戏曲。形成于明,发展于清,极盛于今,是广西最早形成和流传桂北地区的剧种,有300多年历史。清末唐景崧撰写的《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1批剧目。本世纪34十年代,因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创作、改编、新编桂剧《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而成为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1。剧目达千余出。桂剧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声腔音乐以南路(2黄)、北路(西皮)为主,均有各种板式和背弓(反调),有鼓、云板、大小锣、大小钹、胡琴、月琴、3弦等乐器伴奏。角色有生、末、旦、丑等15行。历代名演员辈出,深受桂北地区民众喜爱。《瑶妃传奇》等优秀剧目,获文化部"文华奖"。  潮剧是广东3大地方剧种之1,也是全国十大剧种之1。它以语言优雅通俗、唱腔优美抒情、行当分工严密、技巧优美丰富见长,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南国鲜花”和“艺苑奇葩”。它不仅在本乡土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还传播到大江南北和海内外国家,深受不少专家名流的青睐。



2、中国戏曲种类有哪些?


中国戏曲百花齐放,历久弥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有戏曲剧种达360余种。先推荐18种的戏曲推荐如下:
1、京剧京剧是中国5大戏曲剧种之1,被视为中国国粹。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2、越剧越剧是中国5大剧种之1,发源于浙江,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3、黄梅戏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见长。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4、评剧评剧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1,又称为“唐山落子”。代表剧目:《花为媒》《杨3姐告状》
5、豫剧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6、昆曲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代表剧目:《牡丹亭》《鸣凤记》
7、粤剧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在岭南地区非常流行。代表剧目:《紫钗记》《帝女花》
8、淮剧淮剧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等地。代表剧目:《孔雀东南飞》《莲花庵》
9、川剧川剧流行于川贵高原地区,川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代表剧目:《白蛇传》《旧正楼》
10、秦腔秦腔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又叫做梆子腔,风格苍凉古朴。代表剧目:《3回头》《8义图》
11、晋剧晋剧又名山西梆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代表曲剧目:《打金枝》《临潼山》
12、汉剧汉剧又称楚调、汉调,民国时期定名为汉剧。代表剧目:《大赐福》《草场会》
13、桂剧桂剧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风格细腻,生动活泼。代表曲目代表剧目:《梁红玉》,《打金枝》。
14、潮剧潮剧是广东3大地方剧种之1,被誉为南国鲜花。代表曲目:《琵琶记》《荔镜记》
15、越调越调是河南的戏曲剧种之1。代表剧目:《狮子头》《秦琼卖马》
16、湘剧湘剧是湖南戏曲剧种之1,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代表剧目:《琵琶记》《白兔记》
17、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区。代表剧目:《秦香莲》《蝴蝶杯》
18、河南坠子河南坠子源于河南。代表剧目:《梁祝下山》《偷石榴》。



3、哪些戏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戏曲百花齐放,历久弥新。据不完全统御败计,我国各民族、地区有戏曲剧种达360余种。先推荐18种的戏曲推荐如下:
1、京剧京剧是中国5大戏曲剧种之1,被视为中国国粹。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2、越剧越剧是中国5大剧种之1,发源于浙江,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3、黄梅戏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见长。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4、评剧评剧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1,又称为“唐山落子”。代表剧目:《花为媒》《杨3姐告状》
5、豫剧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6、昆曲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代表剧目:《牡丹亭》《鸣凤记》
7、粤剧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在岭南地区非常流行。代表剧目:《紫钗记》《帝女花》
8、淮剧淮剧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等地。代表剧目:《孔雀东南飞》《莲花庵》
9、川剧川剧流行于川贵高原地区,川剧脸谱是中国传祥春统艺术瑰宝。代表剧目:《白蛇传》《旧正楼》
10、秦腔秦腔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又叫做梆子腔,风格苍凉古朴。代表剧目:《3回头》《8义图》
11、晋剧晋剧又名山西梆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代表曲剧目:《打金枝》《临潼山》
12、汉剧汉剧又称楚调、汉调,民国时期定名为汉剧。


代表剧目:《大赐福》《草场会》
13、桂剧桂剧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风格细腻,生动活泼。


代表曲目代表剧目:《梁红玉》,《打金枝》。
14、潮剧潮剧是广东3大地方剧种之1,被誉为南国鲜花。


代表曲目:《琵琶记》《荔镜记》
15、越调越调是河南镇宴颤的戏曲剧种之1。


代表剧目:《狮子头》《秦琼卖马》
16、湘剧湘剧是湖南戏曲剧种之1,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代表剧目:《琵琶记》《白兔记》
17、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区。代表剧目:《秦香莲》《蝴蝶杯》
18、河南坠子河南坠子源于河南。代表剧目:《梁祝下山》《偷石榴》。



4、黄梅戏表情和动作小知识




5、淮剧是什么剧种?


淮剧是我国戏曲剧种之1,又名“江淮戏”。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淮剧后受徽剧和京剧影响,移植演出了1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和打把子,故称“靠把戏”。在唱腔上,相应吸收了徽剧的唱腔加以变化,创造了靠把调,又称“老徽调”。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连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伴奏。1912年,淮剧演员何孔德、何孔标和陈达3等,把淮剧带到上海演唱。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和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开始创作了采用2胡伴奏的1些新调,因2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拉调唱腔在板式变化上有新的丰富和发展,加之此时出现了李玉花和董桂英等第1批女演员,使淮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流动地区也从盐城、泰州、阜宁、淮安、宝应和兴化1带,逐步扩大而流传到江苏全省。1939年,著名演员筱文艳在拉调等唱腔的基础上,新创出自由调,使淮剧唱腔大大地增强了表现力。之后,名演员何叫天又创出了连环句唱调,进1步丰富了自由调。1942年,盐阜文工团等文艺演出团队成立,淮戏研究组建立了。不但创作演出了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现代戏,也新创了新淮调和新悲调等唱腔,并吸收扬州小开口的1些曲子,使淮剧唱腔更加丰富起来。新中国成立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剧以自由调为主体贯串发展,清新明快;而苏北的淮剧仍然保持以淮调和拉调为主要发展线路的做法,乡土气息甚浓。不少有成就的淮剧著名演员,从这些不同声腔体系中创造新腔,如筱派、马派的自由调,李派的拉调,还有何派的拉调等。淮剧唱腔除以上主要唱调外,尚有南昌调、淮悲调、春调、十字调、下河调和叶子调等腔调,以及部分来自民歌和小曲的调子,如磨房调、补缸调、跳槽调、8段锦和蓝桥调等。淮剧语言是以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和盐阜等地方语言而戏曲化的1种舞台语言。建湖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戏和香火戏演员大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4声分明、5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和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演员所采用。在长期的实践中,淮剧语言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其中4声韵14个,即爬沙、婆娑、图书、愁收、乔梢、开怀、齐西、谈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和蓬松。淮剧语言在实际运用中,通常将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个4声韵中,阴平、阳平字因在唱词中专用于下句,故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之为“上韵”。此外,还有6个入声韵,入声不分上和下,习惯称之为“1字韵”。淮剧从唱法表演上还可以分为西路淮剧和东路淮剧。西路淮剧主要是淮安和宝应地区,该地区是早期淮剧的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调为主调,表演略显生硬;东路淮剧以盐阜地区为主要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调为主调,表演灵活。淮剧从地区来分可分为南片和北片,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边地区,北片主要指盐阜、两淮、扬、泰等地区。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是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和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和淮蹦子,分别源于内门弹词、僮子腔和靖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和号子等。由于历代演员的不断吸收创造,到20世纪30年代末,淮剧逐步形成拉调、淮调和自由调3大主调。围绕3大主调而派生的曲牌有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和大悲调等数十首。与此同时,从民间小调中吸收并衍化成戏曲唱腔的还有兰桥调、8段锦、打菜台、柳叶子调和拜年调等160多首。这些曲调除部分民间小调外,其主调的调式和调性都较相近,结构形式亦完整统1。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和自由调为3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围绕3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1些曲调,如1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和大悲调等,以及从民间小调演化的蓝桥调、8段锦、打菜苔、柳叶子调、拜年调等,都有各自表现性能的辅助曲调。各种曲调共100多个,其主调的调式和调性相近,基本为徵调式、商调式和羽调式3种类型,并均有完整的起落板与丢接板的结构形式,它们又和淮剧特有的伴唱锣鼓相连。淮剧的伴奏乐器中,管弦乐有2胡、3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在香火戏锣鼓基础上吸收麒麟锣、盐阜花鼓锣等民间锣鼓演变而成,有起板锣鼓、十字锣、蓝桥锣、磨坊锣、散板锣、掼板锣、慌锣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谱等。淮剧表演上素称能今能古、能文能武,由于曾与徽剧和京剧同台演出,所以它较多地吸收了这两个剧种的表演程式,同时又保持了民间小戏和说唱艺术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见长等。淮剧的武打受徽剧影响较深,比如徐长山演《滚灯》时,头顶1叠碗,最上面1只碗盛油点灯,可以做钻桌上凳作劈叉、倒立、乌龙搅等动作。其他如耍盘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踩木球等杂技,也大多从徽戏吸收而来。对子戏和3小戏形成于香火戏初期,剧目有《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等。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但尚属说唱范畴的民间生活小戏。淮剧的剧目《9莲》、《十3英》和《7十2记》中多半源于对徽戏剧目的移植,有的属于不同剧种的共有剧目,也有的是自编剧目。《9莲》、《十3英》皆为剧中主要角色命名的剧目,《7十2记》以各种传奇故事而定名。它们有实词和专有曲调,有1定表演程式,并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分行,已初具戏剧的形式。其内容多为反对暴政,抨击见利忘义,歌颂男女之间的真挚情爱。同期,还曾出现过4大奇案剧,即《丁黄氏》、《急拿王兆》、《药茶记》和《鸭汤记》,都是根据境内发生的真人真事编演而成。连台本戏始于20世纪20年代,曾盛行1时,主要剧目有《杨家将》、《岳飞》、《飞龙传》、《日月圆》、《安邦定国志》、《封神榜》、《7国志》、《孟丽君》、《郑巧娇》、《乾隆传》、《彭公案》和《施公案》等。这些剧目大多根据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改编,有些剧目在流行演出中固定下来,成为后来淮剧的保留剧目。本头戏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剧目有《3女抢板》和《舍妻审妻》等,并延续下来。从1937年至1987年,淮剧先后有数以千计的剧目,其中《照减不误》、《渔滨河边》、《1家人》、《海港的早晨》、《打碗记》、《路魂》、《离婚记》、《红灯照》和《奇婚记》等,代表不同时期淮剧现代戏剧创作演出水平,影响深远。江苏淮剧团的《太阳花》、《1江春水向东流》和《唢呐声声》,上海淮剧团的《家有长子》,盐城淮剧团的《十品村官》和建湖淮剧团的《剃头匠与理发师》等淮剧现代剧也深受观众喜爱。淮剧。



6、中国各大戏曲剧种的特色是什么?


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1,发源于十9世纪中期的都城北平,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2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1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1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7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4大行。


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4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评剧


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2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2十5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1,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奏,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4季风光为主要内容。


越剧


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1带的“落地唱书”,至3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4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尹桂芳、徐玉兰、王文娟、袁雪芬为代表的老1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蟹)产(蟹)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1,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2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3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8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潮剧


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戏、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1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被称为戏曲活化石。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音。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淮剧


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淮剧是距今已在2百余年的老剧种,早在清代中叶,江苏盐阜(盐城和阜宁)、清淮宝(淮安和宝应)1带流行着1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1人单唱或2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淮剧语言是以今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1种舞台语言。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3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围绕3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1些曲调,如1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  淮剧《1江春水向东流》


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1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1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


秦腔


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1,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其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得名,陕西话发音尤为妙),是中国戏曲4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创造了中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乱弹)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1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