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的漫谈秦腔,秦腔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的漫谈秦腔


1、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的漫谈秦腔




2、秦腔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秦腔自成体系,从脸谱到唱腔、道白、板路、身段、表演程式技巧以至角色都有其特点。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据 《秦腔记闻》中讲,秦腔的音乐特点是 “大锣大鼓,宫商杂糅,冠冕堂皇之中,兼具中正和平之美。此秦腔之故有风格也,亦乱弹所成立之要素也”。


秦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过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秦腔的乐器有锣、鼓、 梆子、弦索、笛子、琐呐等。音调高亢激越,节奏强烈鲜明。唱句多为7宇句和十字句。但唱段必须是偶句。奇数句的末字为厌声,偶数句的末字为平声,并要求合韵。秦腔的音乐属于板腔体,便于抒情和叙事。秦腔的曲牌近200个,唱板分塌、滚、摇、代、垫5部,另有花音、苦音之分。花音表欢 快喜悦,苦音表凄楚悲哀。秦腔唱腔的突出特点是高亢激越,要求用真嗓音演唱,1般不用假音,保持了原始、豪放、粗犷的特点。“唱戏吼起来”为陕西十大怪之1。但这种唱法正是秦腔 “大锣大鼓”、“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固有风格。它的原始、粗犷、豪放,正说明了它的古老;而在高亢激越中,又不乏柔和细腻、缠绵的唱腔。


秦腔的角色分老旦、老生、须生、小生、正旦、花旦、武 旦、媒旦、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表演时强调感情的真 实,要求演员1招1式皆情理真切,喜、笑、怒、骂、悲、哀、 愁、爱、恨、憎、欲要明显强烈,达到 "装谁像谁,装谁就是 谁”的效果。


秦腔还有1个特点就是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很浓,并有许 多特技,如喷火、跌扑、耍髯口等。秦腔的剧目也非常丰富,大 多数取材于《列国》、《3国》、《杨家将》等以及1些历史传说 故事。目前,比较流行的有 《5典坡》、《杨门女将》、《周仁回 府》、《3滴血》、《下河东》、《游龟山》等传统剧目,还有 《江 姐》、《洪湖赤卫队》、《祥林嫂》等现代剧。


秦腔唱腔艺术之音响实体,交织着两种线条。1种是由语言的唱字字调,音和形走向其轻、重、长、短组成近于朗诵以表达唱词内容,具有辩义作用的“表意性”(叙述性)线条。这在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主导的、第1位的,因为它是整个唱腔艺术赖以发生和发展的根,是音腔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古典美学“虚”、“实”这1审美认识中为“实”,属于感性表象范畴,有着稳定的语言程式规范。凡唱词各唱字字调,音形直接串连起来中间没有行腔拖音的唱腔都是。另1种是在1个句逗(分句)或整个唱句之后,以其尾字韵音(窄韵不便拖腔时常借用宽韵)加以延伸出现的婉转环绕、摇曳多姿极富歌唱性之旋律音调。此种音调,在唱准1个字音后即摆脱了字“正”程式的羁绊,不受唱字字调走向的制约,捭阖纵横、海阔天空,腔音随着意念的翅膀自由翱翔,借以抒发剧中人物大喜大悲的内心情怀或对所住环境景状的恣意渲染,激情所至,撼人心扉。这是1种“表情性”(抒情性)线条。它可以把剧词的深层意理变为活的、外在的听觉感知,直接激发人们的情绪,它有着拖腔艺术特有的感染效能。每到精彩处,观众常报以热烈的掌声予以喝彩。凡是唱段1个句间、句尾的拖腔以至各种假声彩腔都是。和表意性线条相比,这是不稳定的音调,有着广阔的创造余地。在整个唱段中它是从属的、第2位的。人们的感知表明,表意性线条为“实”,可表现事物的“形”或“象”,表情性线条为“虚”,可表现客观存在的“气”或“神”。虚、实两种线条,在唱腔中横向联结,交融得非常默契、自然。它们体现的方法是:时而实后生虚,时而先虚后实;时而实中有虚,时而虚中带实,时而虚实相悖后互济,时而实虚互斥后契合……这种对抗与协调、追逐与遇合、游离与互补音响之巧妙联结,凝聚得天衣无缝、妙趣天成,生动传神地交织成严谨的唱段艺术整体。因为它们之间音与音精妙地连缀起来,宛若行云流水,刚柔相济、疏密互联、回环洒脱,简洁而朴实、丰厚而洗炼,这样的旋律,竖直穿梭,千姿百态,形成了1缕缕晶莹透亮的闪闪金线,犹如我国书法艺术那种意理与气势,魅力无穷,催人感奋、致人神往,更使我们的心灵领略到1种豪放而悠长的审美愉悦。秦腔唱腔音调线形的这种有机体,正是戏曲谚语“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中“字正”与“腔圆”的联结关系。字正是要求唱准主要唱字字调的调值,腔圆则是要求行腔必须加强音乐性。可是在唱腔进行中间,字调表意性线条的乐音走向,往往要求行腔的表情性旋律跟着它走;而表情性旋律线条正好相反,也总是要求表意性线条跟着自己的音形曲线跑。虽然有人说:“语言的终点是音乐的起点”。但秦腔中这两者的关系却是互相交织,既有趋向和谐、统1的1面,又有相互排斥、背离着的另1面。它们环环紧扣,有机结合,生生不息,循环不已,推动着唱腔的不断向前发展,它们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艺术规律,呈现着秦腔语言美、行腔美所展示的表意性与表情性两种线条互相连结的传统美学风采,给人们以深沉的美感享受,从而实现并满足了黄土高原劳动群众的审美理想,成为西北人民现实的、科学的戏曲艺术观。



3、举例谈谈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色


中国是1个戏剧大国,在3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和活跃着300多个剧种,它们各有渊源,各具特色,各显魅力,可以说是群花兢放,争奇斗艳,色彩纷呈。



1、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它形成和发展的200多年里,不仅继承昆曲、徽剧、汉剧的传统,又广泛吸收京腔、梆子、秦腔、川剧等地方戏和曲艺、杂技、舞蹈等姊妹艺术的营养,成为1种集中体现中国戏曲艺术特色和中国观众审美心理,覆盖面最广的剧种。京剧的特点,除了它的“湖广音”、“中州韵”的音韵系统以及1些表演程式以外,其基本的艺术特点和其他许多剧种都是相通的,概括地讲有以下4个方面:


(1)既有程式,又有自由。


程式是中国戏曲艺术表演的重要手段,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在戏曲舞台上,所有的表演都必须遵循1定的程式。京剧艺术的程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种程式是经过历代演员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形成,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演员既遵循程式,又能驾驶程式,灵活地运用程式,以至突破发展、创造程式。正如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中国剧的表演,是1种有规则的自由动作。”他说的规则就是程式。在程式方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趟马”就是1程表演程式,又叫“马趟子”。演员右手执鞭,通过圆场、转身、勒马、3打马(表示摧马加鞭)等身段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示策马疾弛的情景。再如“起霸”,是表现武将整盔束甲,准备上阵的情景,主要由3抬腿、云手、踢腿、整袖、紧甲等基本动作结合而成,给人1种战斗即将开始的气氛。另外如大家熟悉的“跑圆场”、“耍下场”、“劈叉”、“摔僵尸”、以至吃饭、睡觉、喝酒、读书、写字、开门、关门、喜、怒、哀、乐等都有程式。演员熟悉和掌握了这些程式,又不被程式所束缚,就可以充分利用程式创造出富于个性的舞台艺术形象。


(2)高度综合,众美皆备。


戏曲是1门综合艺术,她不象歌剧那样基本上是只歌不舞;又不象芭蕾舞那样只舞不歌;也不象话剧那样只说不唱。中国戏曲是载歌载舞,有情节,有故事,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给戏曲下的定义就是:以歌舞演故事。戏曲的基本表现手段是“唱念做打”,称之为“4功”。这“4功”是在传统戏曲的程式基础上,不断吸收舞蹈、杂技、武术、曲艺以及话剧、电影的表现方法,生动传神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比如《贵妃醉酒》里的杨贵妃,在百花亭设筵,欲与唐明皇同乐,但久候不至,后知明皇驾往别宫,于是独饮大醉,边舞边唱,把她那醉态和企盼悲怨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昭君出塞》1路上王昭君边舞边唱,通过大开大阖的舞蹈动作,把她那思念家乡和无限悲愤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再有根据莎士比亚名剧改编的《麦克白夫人》,麦克白夫人帮助丈夫杀害了老王,虽然她当上了王后,但心理受到极大的谴责和刺激,最后精神分裂而死。这个戏就吸收了很多其他艺术的营养。


(3) 虚拟写意,追求神似。


虚拟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艺术路径,也是她与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重要区别。西方戏剧是写实性的,以摹仿为基础,力求接近显示现实。而中国戏曲是写意性的,它以虚拟为基础,以虚为主,以虚代实,虚实结合,追求神似。它只用很少的道具,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刻画人物、表现故事。比如涉水行船,舞台上既没有船也没有水,演员以桨表示船,完全靠表演给人以人在舟中行的感觉。比如《打渔杀家》中萧恩和萧桂英,都有乘船的戏。演员各执1支木桨,1高1低、1起1伏表示上船下船;1前1后、1左1右表示船在风浪中行进。再如表现骑马,台上也没有马,演员手执马鞭,以鞭表示马,左腿微抬,右腿轻跨,马鞭1举,表示上马;执鞭而舞(“趟马”)表示骑马奔驰;持鞭不舞,表示牵马而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中杨子荣“打虎上山”1场就是以1根马鞭表示骑着青鬃马驰骋在林海雪原。还有车和轿,在舞台就用两面车旗代替,而剧中的门、窗、楼梯等,则全靠演员的表演,让观众感到这些东西的真实存在。


京剧《拾玉镯》演的是少女孙玉娇在家门口遇见小生傅朋,互相产生恋情,傅朋临去丢下1只玉镯作为信物,此事恰被刘媒婆看到的故事。剧中孙玉娇纳鞋底、赶鸡、喂鸡、出门、进门以及拾玉镯的表演集中体现了戏曲虚拟化和传神的表演特色。


(4)极度夸张,美伦美奂。


戏曲是夸张的艺术,戏曲舞台人物造型和形象动作非常夸张,这种夸张遵循美的创造原则,极富欣赏性。比如戏曲演员的化妆就最具有夸张性和装饰性,尤其是净行的化妆独具特色,比如红脸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姜维等;黑脸代表刚烈、正直或勇猛,如包公、张飞、李逵等;黄脸代表凶狠、残暴,如典韦、姬僚等;兰色、绿色代表勇猛、强悍、粗豪、暴躁,如马武、单雄信等,紫色代表沉勇、果敢,如专诸、常遇春等;白色代表阴险、奸诈,如曹操、董卓等;金色、银色代表神仙、妖怪,如2郎神、金钱豹等。净行的唱也很夸张,用大嗓,黄钟大吕,气势磅礴,顿挫激越。比如包拯,他画黑脸,表示他的正直、坚毅、刚烈,他的额上又画1个月芽,象征他夜断阴,昼断阳,包公的唱腔也很有特色,感染力很强。


京剧艺术特色简单概括以上几个方面,下面再简要介绍几种地方戏,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清新流畅的评剧。


评剧是中国第2大剧种,在上世纪6十年代影响几乎超过京剧,其流行的剧目和唱段风靡大江南北几乎家家传唱。评剧起源于河北省唐山1带,最初叫莲花落,后经成兆才、月明珠等大师的改造和创作,又吸收“蹦蹦”(东北2人转)的营养,到9·18事变之后最后形成评剧。评剧有几个特色,1是平民化、通俗化、雅俗共赏。逝生1百年来,它始终保持着来自生活的鲜活与真纯,它的演唱流畅活泼,有真情,有真趣,比如《刘巧儿》中“刘巧儿自幼儿许配赵家”1段,唱的是刘巧儿不满意父亲为她包办的婚姻,争取婚姻自由,她自己在劳模大会选中了意中之人,向往以后美好生活的心情。这段唱听起来象说话1样,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第2个特点是使用普通话。这在中国的戏曲中是极特殊的,也是唯1的,这也是评剧和京剧、越剧、黄梅、豫剧等最显著的区别。3是表演灵活,既夸张又生活化。比如《杨3姐告状》中的“跑驴”1场。剧中高贵和给外甥高占英出主意害死了杨2姐,杨3姐替姐申冤告状,高贵和预感案子要发,携带老婆费氏逃往关外躲避,这是他们逃跑的表演。



3、高亢激越的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源于河北省保定。其特色是高亢激越,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清末民初河北梆子在中国北方的影响1度与京剧并驾齐驱,有少数演员甚至走进宫廷,为慈禧太后唱过“堂会”。1948年前后1度走入低谷,许多演员改学京剧或评剧。现在河北梆子在京、津、冀还有广泛的影响,代表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王宝钏》、《金水桥》等。



4、优美亲切的黄梅戏。


黄梅戏也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区,源于湖北黄梅1带的采茶歌,后来形成民小戏,长期在安庆1带地区流行,黄梅戏的成长发展与1个代表人物密不可分,那就著名艺术家严凤英。严凤英在黄梅戏的声腔和表演艺术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上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等风靡全国,使黄梅戏由地方小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1个剧种。黄梅戏的表演贴近生活,唱腔韵味清新,旋律优美,自然流畅。黄梅戏和评剧有1个相同之点都是好听、好记、好学。



5、粗犷豪放的川剧。


川剧发源于4川,是由外省传入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和4川本地的灯戏5种声腔艺术相融合形成的。川腔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幽默风趣,唱腔高亢有力,粗犷豪放。


川剧的表演也有独到之处,其水油、道袍、扇子、手帕的表演都十分精美,特别值得1提的是它的“变脸”艺术,堪称世界1绝。这种绝招对外是绝对保密的。



6、韵味独特的豫剧。


俗称河南梆子,以河南的地方语言为基调,无论是念还是唱,都有极浓重的河南地方味道。豫剧起源于河南,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安徽1带。豫剧通俗易懂,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细小情调。豫剧名家有陈素珍、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等,都有独特的演唱风格。豫剧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大祭桩》、《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打金枝》、《朝阳沟》、《红娘》等,尤以常香玉的〈〈花木兰〉〉、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和现代戏〈〈朝阳沟〉〉影响最大。



4、秦腔节的魅力在于每个角落里都有喜欢“它”的人


秦腔,是沉浸在秦人血液里的高亢之声,是扎根在黄土地深处的慷慨之歌,更是洗尽铅华,低调却磅礴的大秦之声,秦腔以独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誉为中华艺术瑰宝。6月13日晚,1个属于所有热爱秦腔的秦人节日在西安易俗大剧院启帷——第9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的盛大开幕,让古城的戏迷兴奋不已。


“西安唤醒文化睡狮,秦腔唱响千年风流。”在作家贾平凹笔下,“秦腔如烈酒,5味杂陈,不可1饮而尽。”秦腔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颂着西北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传承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勇于奋进的赤诚之心。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秦腔艺术,是西安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从首届秦腔艺术节的举行,到如今的第9届中国秦腔艺术节,20多年时间里,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和陕、甘、宁、青、新5地以及全国秦腔、戏曲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秦腔这1古老的艺术形式走出了西北走向了全国,不但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中溢彩流光,更是在世界戏剧艺术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岁月无声,秦音铿锵,20余载时光匆匆流过,2022年,第9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回到了秦腔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回到了首届艺术节的举办地、千年古都西安。当晚的开幕式上,央视主持人赵普和西安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孙维联袂说出了所有秦人的心声:“让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1300万西安人民和3950万陕西人民张开热情的臂膀,衷心欢迎来自5湖4海的挚友高朋!”


本届秦腔节参演院团和展演院团33家,相比前8届是数量最多的1届。不仅由陕、甘、宁、青、新5省区省市级主力院团,还有省内各地级市和区县级院团。各院团安排主力演员携本团代表作品、精品剧目齐聚古城彰显自身艺术水准和追求。同时在展演活动和闭幕式演出中,国内30余名梅花奖艺术家和西演青年团孩子们登台精彩亮相。


开幕仪式上,被誉为“东方莎翁”的名剧《3滴血》作为本届秦腔艺术节开幕大戏让古城的戏迷振奋不已,在家门口感受1场秦腔的盛宴,当晚的演出由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文华奖获得者惠敏莉领衔主演,近十位国家1级演员的倾力合作,不仅将秦腔表演技艺质朴、粗犷、细腻、深刻,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等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更是让线上线下的戏迷大呼过瘾,慷慨激越之声“戏韵绕梁”,叹为观止,场下掌声连绵不绝,90多岁的老戏迷胡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不已,大声说“嫽扎咧”!”。


6月15日,首部秦腔3D电影版《3滴血》观影会在西安长安国际影城“揭开面纱”后,在戏迷与观众中激起的强烈反响,放映前的好奇与期待,放映后的热烈讨论,共同交织在当日放映会上,“这样看戏真有意思,戴上眼镜,那演员好像伸手就能碰到1样,感觉他们就在我面前唱戏。”市民武先生兴奋地说。


另1位资深戏迷白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看了不下几十次秦腔《3滴血》,对黑白电影版也是反复品味,“这次看3D电影版,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尊重传统、保留原汁原味之外,3D电影技术丰富了影片表达,让传统戏曲讲究的唱、念、做、打,更有可看性,另外戏剧舞台为了让远处观众看清楚,演员动作神态往往比较夸张,而电影对演员微表情进行放大呈现,让演员的表演也更加细腻。”


在秦腔艺术节中,艺术品种丰富、剧种多样,在题材上既有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传统戏《3滴血》、《火焰驹》、《玉堂春》、《白蛇传》、《杨门女将》、《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等,也有优秀历史题材剧目《秦楼案》《洞天仙歌》《许铁堂》《诗圣杜甫》,还有新创现实题材剧目《骄杨之恋》《湟水河畔》《在绿色原野上》《铡刀下的红梅》《肝胆祁连》等,可以说是精品绽放、精彩纷呈。


作为本届秦腔艺术节的参演剧目,《骄杨之恋》以大气磅礴、诗情画意的舞台呈现,进行了具有民族气象的现代创造,实现了对红色题材的诗性表达。


本届秦腔节还坚持“展演和展播并举,线下和线上融合”,通过“云剧场”、全景直播等方式,让线下、线上观众共享艺术盛会。为充分体现“秦腔的盛典·人民的节日”主题,秦腔节期间,易俗街区中心舞台每天定时上演经典好戏;在永宁门环城公园,安排10余名梅花奖演员走进自乐班活动地,进行唱腔指导,开展“戏迷乐园”“名家面对面”活动,让市民群众共享节日的快乐,过足戏瘾。


“1会有秦腔名家来这里和戏迷互动,我们早早就来了。”6月14日下午,第9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梅花奖走进戏迷群众”活动在西安南门外的3意社小剧院门口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天气炎热,但表演的场地早就来了不少戏迷。


“能现场听您唱秦腔真是太开心了!”“我专程带着父母从蓝田赶过来看您的戏!”在易俗社文化街区演出舞台前,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屈连英和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升娟1出现,等候的戏迷们便迫不及待上前与她们互动交流。


69岁的资深戏迷季慧莉,对秦腔有着特殊的感情。“1直就爱听秦腔,听了几十年了。我也是听朋友说这里有梅花奖演员来这里和群众互动,我早早就来了。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或者听录音,现在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觉得这样的活动非常好。”


“忒好了!再来1段!”


“和名家1同唱秦腔就跟咥面1样爽。”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嫽扎咧”!”。



5、秦腔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秦腔自成体系,从脸谱到唱腔、道白、板路、身段、表演程式技巧以至角色都有其特点.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据 《秦腔记闻》中讲,秦腔的音乐特点是 “大锣大鼓,宫商杂糅,冠冕堂皇之中,兼具中正和平之美.此秦腔之故有风格也,亦乱弹所成立之要素也”.


秦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过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秦腔的乐器有锣、鼓、 梆子、弦索、笛子、琐呐等.音调高亢激越,节奏强烈鲜明.唱句多为7宇句和十字句.但唱段必须是偶句.奇数句的末字为厌声,偶数句的末字为平声,并要求合韵.秦腔的音乐属于板腔体,便于抒情和叙事.秦腔的曲牌近200个,唱板分塌、滚、摇、代、垫5部,另有花音、苦音之分.花音表欢 快喜悦,苦音表凄楚悲哀.秦腔唱腔的突出特点是高亢激越,要求用真嗓音演唱,1般不用假音,保持了原始、豪放、粗犷的特点.“唱戏吼起来”为陕西十大怪之1.但这种唱法正是秦腔 “大锣大鼓”、“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固有风格.它的原始、粗犷、豪放,正说明了它的古老;而在高亢激越中,又不乏柔和细腻、缠绵的唱腔.


秦腔的角色分老旦、老生、须生、小生、正旦、花旦、武 旦、媒旦、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表演时强调感情的真 实,要求演员1招1式皆情理真切,喜、笑、怒、骂、悲、哀、 愁、爱、恨、憎、欲要明显强烈,达到 "装谁像谁,装谁就是 谁”的效果.


秦腔还有1个特点就是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很浓,并有许 多特技,如喷火、跌扑、耍髯口等.秦腔的剧目也非常丰富,大 多数取材于《列国》、《3国》、《杨家将》等以及1些历史传说 故事.目前,比较流行的有 《5典坡》、《杨门女将》、《周仁回 府》、《3滴血》、《下河东》、《游龟山》等传统剧目,还有 《江 姐》、《洪湖赤卫队》、《祥林嫂》等现代剧.


秦腔唱腔艺术之音响实体,交织着两种线条.1种是由语言的唱字字调,音和形走向其轻、重、长、短组成近于朗诵以表达唱词内容,具有辩义作用的“表意性”(叙述性)线条.这在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主导的、第1位的,因为它是整个唱腔艺术赖以发生和发展的根,是音腔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古典美学“虚”、“实”这1审美认识中为“实”,属于感性表象范畴,有着稳定的语言程式规范.凡唱词各唱字字调,音形直接串连起来中间没有行腔拖音的唱腔都是.另1种是在1个句逗(分句)或整个唱句之后,以其尾字韵音(窄韵不便拖腔时常借用宽韵)加以延伸出现的婉转环绕、摇曳多姿极富歌唱性之旋律音调.此种音调,在唱准1个字音后即摆脱了字“正”程式的羁绊,不受唱字字调走向的制约,捭阖纵横、海阔天空,腔音随着意念的翅膀自由翱翔,借以抒发剧中人物大喜大悲的内心情怀或对所住环境景状的恣意渲染,激情所至,撼人心扉.这是1种“表情性”(抒情性)线条.它可以把剧词的深层意理变为活的、外在的听觉感知,直接激发人们的情绪,它有着拖腔艺术特有的感染效能.每到精彩处,观众常报以热烈的掌声予以喝彩.凡是唱段1个句间、句尾的拖腔以至各种假声彩腔都是.和表意性线条相比,这是不稳定的音调,有着广阔的创造余地.在整个唱段中它是从属的、第2位的.人们的感知表明,表意性线条为“实”,可表现事物的“形”或“象”,表情性线条为“虚”,可表现客观存在的“气”或“神”.虚、实两种线条,在唱腔中横向联结,交融得非常默契、自然.它们体现的方法是:时而实后生虚,时而先虚后实;时而实中有虚,时而虚中带实,时而虚实相悖后互济,时而实虚互斥后契合……这种对抗与协调、追逐与遇合、游离与互补音响之巧妙联结,凝聚得天衣无缝、妙趣天成,生动传神地交织成严谨的唱段艺术整体.因为它们之间音与音精妙地连缀起来,宛若行云流水,刚柔相济、疏密互联、回环洒脱,简洁而朴实、丰厚而洗炼,这样的旋律,竖直穿梭,千姿百态,形成了1缕缕晶莹透亮的闪闪金线,犹如我国书法艺术那种意理与气势,魅力无穷,催人感奋、致人神往,更使我们的心灵领略到1种豪放而悠长的审美愉悦.秦腔唱腔音调线形的这种有机体,正是戏曲谚语“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中“字正”与“腔圆”的联结关系.字正是要求唱准主要唱字字调的调值,腔圆则是要求行腔必须加强音乐性.可是在唱腔进行中间,字调表意性线条的乐音走向,往往要求行腔的表情性旋律跟着它走;而表情性旋律线条正好相反,也总是要求表意性线条跟着自己的音形曲线跑.虽然有人说:“语言的终点是音乐的起点”.但秦腔中这两者的关系却是互相交织,既有趋向和谐、统1的1面,又有相互排斥、背离着的另1面.它们环环紧扣,有机结合,生生不息,循环不已,推动着唱腔的不断向前发展,它们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艺术规律,呈现着秦腔语言美、行腔美所展示的表意性与表情性两种线条互相连结的传统美学风采,给人们以深沉的美感享受,从而实现并满足了黄土高原劳动群众的审美理想,成为西北人民现实的、科学的戏曲艺术观.。



6、秦腔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秦腔自成体系,从脸谱到唱腔、道白、板路、身段、表演程式技巧以至角色都有其特点。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据 《秦腔记闻》中讲,秦腔的音乐特点是 “大锣大鼓,宫商杂糅,冠冕堂皇之中,兼具中正和平之美。此秦腔之故有风格也,亦乱弹所成立之要素也”。


秦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过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秦腔的乐器有锣、鼓、 梆子、弦索、笛子、琐呐等。音调高亢激越,节奏强烈鲜明。唱句多为7宇句和十字句。但唱段必须是偶句。奇数句的末字为厌声,偶数句的末字为平声,并要求合韵。秦腔的音乐属于板腔体,便于抒情和叙事。秦腔的曲牌近200个,唱板分塌、滚、摇、代、垫5部,另有花音、苦音之分。花音表欢 快喜悦,苦音表凄楚悲哀。秦腔唱腔的突出特点是高亢激越,要求用真嗓音演唱,1般不用假音,保持了原始、豪放、粗犷的特点。“唱戏吼起来”为陕西十大怪之1。但这种唱法正是秦腔 “大锣大鼓”、“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固有风格。它的原始、粗犷、豪放,正说明了它的古老;而在高亢激越中,又不乏柔和细腻、缠绵的唱腔。


秦腔的角色分老旦、老生、须生、小生、正旦、花旦、武 旦、媒旦、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表演时强调感情的真 实,要求演员1招1式皆情理真切,喜、笑、怒、骂、悲、哀、 愁、爱、恨、憎、欲要明显强烈,达到 "装谁像谁,装谁就是 谁”的效果。


秦腔还有1个特点就是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很浓,并有许 多特技,如喷火、跌扑、耍髯口等。秦腔的剧目也非常丰富,大 多数取材于《列国》、《3国》、《杨家将》等以及1些历史传说 故事。目前,比较流行的有 《5典坡》、《杨门女将》、《周仁回 府》、《3滴血》、《下河东》、《游龟山》等传统剧目,还有 《江 姐》、《洪湖赤卫队》、《祥林嫂》等现代剧。


秦腔唱腔艺术之音响实体,交织着两种线条。1种是由语言的唱字字调,音和形走向其轻、重、长、短组成近于朗诵以表达唱词内容,具有辩义作用的“表意性”(叙述性)线条。这在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主导的、第1位的,因为它是整个唱腔艺术赖以发生和发展的根,是音腔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古典美学“虚”、“实”这1审美认识中为“实”,属于感性表象范畴,有着稳定的语言程式规范。凡唱词各唱字字调,音形直接串连起来中间没有行腔拖音的唱腔都是。另1种是在1个句逗(分句)或整个唱句之后,以其尾字韵音(窄韵不便拖腔时常借用宽韵)加以延伸出现的婉转环绕、摇曳多姿极富歌唱性之旋律音调。此种音调,在唱准1个字音后即摆脱了字“正”程式的羁绊,不受唱字字调走向的制约,捭阖纵横、海阔天空,腔音随着意念的翅膀自由翱翔,借以抒发剧中人物大喜大悲的内心情怀或对所住环境景状的恣意渲染,激情所至,撼人心扉。这是1种“表情性”(抒情性)线条。它可以把剧词的深层意理变为活的、外在的听觉感知,直接激发人们的情绪,它有着拖腔艺术特有的感染效能。每到精彩处,观众常报以热烈的掌声予以喝彩。凡是唱段1个句间、句尾的拖腔以至各种假声彩腔都是。和表意性线条相比,这是不稳定的音调,有着广阔的创造余地。在整个唱段中它是从属的、第2位的。人们的感知表明,表意性线条为“实”,可表现事物的“形”或“象”,表情性线条为“虚”,可表现客观存在的“气”或“神”。虚、实两种线条,在唱腔中横向联结,交融得非常默契、自然。它们体现的方法是:时而实后生虚,时而先虚后实;时而实中有虚,时而虚中带实,时而虚实相悖后互济,时而实虚互斥后契合……这种对抗与协调、追逐与遇合、游离与互补音响之巧妙联结,凝聚得天衣无缝、妙趣天成,生动传神地交织成严谨的唱段艺术整体。因为它们之间音与音精妙地连缀起来,宛若行云流水,刚柔相济、疏密互联、回环洒脱,简洁而朴实、丰厚而洗炼,这样的旋律,竖直穿梭,千姿百态,形成了1缕缕晶莹透亮的闪闪金线,犹如我国书法艺术那种意理与气势,魅力无穷,催人感奋、致人神往,更使我们的心灵领略到1种豪放而悠长的审美愉悦。秦腔唱腔音调线形的这种有机体,正是戏曲谚语“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中“字正”与“腔圆”的联结关系。字正是要求唱准主要唱字字调的调值,腔圆则是要求行腔必须加强音乐性。可是在唱腔进行中间,字调表意性线条的乐音走向,往往要求行腔的表情性旋律跟着它走;而表情性旋律线条正好相反,也总是要求表意性线条跟着自己的音形曲线跑。虽然有人说:“语言的终点是音乐的起点”。但秦腔中这两者的关系却是互相交织,既有趋向和谐、统1的1面,又有相互排斥、背离着的另1面。它们环环紧扣,有机结合,生生不息,循环不已,推动着唱腔的不断向前发展,它们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艺术规律,呈现着秦腔语言美、行腔美所展示的表意性与表情性两种线条互相连结的传统美学风采,给人们以深沉的美感享受,从而实现并满足了黄土高原劳动群众的审美理想,成为西北人民现实的、科学的戏曲艺术观。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