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哪种戏曲音乐唱腔江西弋阳的是什么,弋阳腔,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被列入中国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名录.请问有多久历史?

我国哪种戏曲音乐唱腔江西弋阳的是什么



1、我国哪种戏曲音乐唱腔江西弋阳的是什么

弋阳腔是中国4大腔之1 很古老 快灭绝了 我就是弋阳人 这边只有几个老人家会唱了。

弋阳腔,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被列入中国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名录.请问有多久历史?



2、弋阳腔,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被列入中国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名录.请问有多久历史?

弋阳腔产生于元末明初,这是目前戏剧史家们共同的认识。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

昆山腔和弋阳腔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昆山腔和弋阳腔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昆山腔影响促进了明清戏曲音乐的发展。本来昆山腔在昆山、苏州1代流行,由于魏良辅、梁辰鱼对戏曲的改革,昆山腔脱颖而出扩展到浙江后传至湖南,成为湘昆;传入河北高阳等地,发展成为北昆。戈阳腔在明清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城市中人们加上了弹唱的形式,为后来京剧形成奠定1定基础,也有利于促进当时整个戏曲行业的发展。扩展资料:弋阳腔主要在江西省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浮梁、上饶等1些地区传承延续,明代前中期曾流布及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及北京等地。进入2十1世纪以来,弋阳腔的传承步入困境,演艺队伍严重老化,剧团名存实亡,许多优秀剧目和唱腔曲牌濒临失传,即使在其流行地,弋阳腔也多年不能与观众见面,陷入了被人遗忘的尴尬境地。

昆山腔和弋阳腔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昆山腔和弋阳腔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昆山腔影响促进了明清戏曲音乐的发展。本来昆山腔在昆山、苏州1代流行,由于魏良辅、梁辰鱼对戏曲的改革,昆山腔脱颖而出扩展到浙江后传至湖南,成为湘昆;传入河北高阳等地,发展成为北昆。戈阳腔在明清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城市中人们加上了弹唱的形式,为后来京剧形成奠定1定基础,也有利于促进当时整个戏曲行业的发展。扩展资料:弋阳腔主要在江西省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浮梁、上饶等1些地区传承延续,明代前中期曾流布及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及北京等地。进入2十1世纪以来,弋阳腔的传承步入困境,演艺队伍严重老化,剧团名存实亡,许多优秀剧目和唱腔曲牌濒临失传,即使在其流行地,弋阳腔也多年不能与观众见面,陷入了被人遗忘的尴尬境地。

我国戏曲音乐唱腔中起源于江西弋阳的是?



5、我国戏曲音乐唱腔中起源于江西弋阳的是?

弋阳腔(江西弋阳) 2008年11月24日 评论(0)|浏览(24) 点击查看原文 弋阳腔(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3角戏吧!) 弋阳腔,现在赣剧的起源和前身。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改名为赣剧。 弋阳腔是中国戏曲史上1颗璀璨的明珠。弋阳腔诞生在江西弋阳。弋阳腔1诞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弥漫于中国的戏曲舞台,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演奏出了中国戏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创造了中国戏曲的新形式,揭开了中国戏曲史的新篇章。弋阳腔自由的表演风格和高亢的旋律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凝结成的。自南宋以来,经元入明,弋阳及其附近地区几乎战乱未已、灾荒不断。洪武2十4年,弋阳户数,19,718户,人口51,653人。至清顺治6年,弋阳县人口仅有11,801人,人口锐减5分之4。是严重的生存危机把弋阳腔锻造成了“高腔”。弋阳腔是弋阳人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弋阳人“刻厉自奋,矜谨节义,”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阳腔熔铸了弋阳人的性格。通过对戏曲的审美活动,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明代弋阳人口急剧减少,“固有户存而人去者,逋亡迁徙,不著汔土也著于世矣。”由此,对于嘉靖年间“弋阳之调绝”,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1、 南戏早期进入弋阳的可能性 弋阳腔为南戏4大声腔之1。南戏出自温州,亦称“永嘉戏”。浙江、江西是邻省,春秋时期同为吴、越属地。江西饶州、信州与浙江温州近在咫尺。且元代饶州、信州归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管辖。既然两省有如此密切的地理、历史渊源,诞生于浙江温州的南戏在它形成之初就应该进入弋阳。按明祝允明《猥谈》的说法,南戏“出于宣和(1119)之后,南渡之际”。刘壎《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这是1段关于南戏进入江西珍贵的最早的文字记载。然而却不能因此得出南戏在咸淳以后进入弋阳的结论。否则,南戏在诞生1百多年之后才进入弋阳,而随后又在弋阳孕育了影响深远地“弋阳腔”,则是令人费解的。花象太先生于1991年主持修纂的《弋阳县志》,根据民间传说猜测南戏进入弋阳,与南宋弋阳人陈康伯和南宋弋阳人周执羔等人有关,值得重视。   南宋弋阳人陈康伯(1097—1165),宣和3年进士。此时,正是所谓“宣和与民同乐”、“第奏乐行酒进杂剧而已”的戏剧文化大繁荣时期。作为1名新科进士,陈康伯追随当时的社会潮流和朝野上下的喜好,成为1名南戏的热心者,是可以预见的。陈康伯出仕不久在家丁忧3年,其间,为乡里做了1件大事。“贵溪盗将及其乡,康伯起义丁逆击,俘其渠魁,邑得全。”由此可见陈康伯在家乡是轰轰烈烈地,而不是1味地哀凄守制深居简出的。陈康伯晚年多次要求辞官回家。“明年,改元隆兴,请益坚,遂以太保、观文殿大学士、福国公判信州”。1次丁忧,在家闲居;1次在家乡(信州)做官,作为经历过“宣和与民同乐”且“进封鲁国公”的朝廷重臣,陈康伯与南戏在弋阳的流传全然无关,似乎说不过去。陈康伯与温州人王十朋是同时代人,他们同朝为官。绍兴3十1年,王十朋“改除吏部侍郎,力辞,出知饶州”。王十朋“赴饶州任职,路经弋阳县,就曾在碧落洞天书院(元代改名叠山书院)讲学,并拜访在家丁忧的陈康伯。王十朋赠陈1批南戏剧本。”虽然这段文字来自于民间传闻,却在情理之中。   另1个弋阳人周执羔(1094—1170)为宣和6年进士。也是在朝野上下沉迷于“涂抹粉墨作优戏”文化氛围中走上仕途的,且第1次任职就在浙江湖州。建炎初,周执羔“寻以继母刘疾,乞归就养,调抚州宜黄县丞”。绍兴5年(1135),周执羔又丁母忧,回到弋阳。“明年春,迁太常丞。会始议建明堂,大乐久废不修,诏奉常习肄之,访辑旧闻,庀阅工器,制作始备。累迁右司员外郎。”南渡以后,“中原既失,礼乐沦亡。”1切“教坊乐器,乐书乐章”,音乐人才都损失殆尽。周执羔作为太常丞,既要监制乐器完善乐章,健全国家的礼乐制度,还要到民间去访辑旧闻,搜罗乐舞人才。如果说,这样1位礼乐方面的官员,竟然置南戏于不顾,更是不合情理的事。   其实,所谓“倡优淫哇之声”早在“政和”(1111)时期就已经在上层社会中流行起来。“兵部侍郎刘焕言:‘州郡岁贡士例,有宴设名曰《鹿鸣》,乞于斯时许用雅乐,易去倡优淫哇之声。’”当时,在州郡岁贡设宴之时,以倡优淫哇之声代替雅正音乐《鹿鸣》的风气,当属普遍现象。陈康伯和周执羔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成为南戏积极地传播者是可以想象的。   宋代弋阳属饶州。饶州文化发达,人才辈出。鄱阳洪皓以及他的3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家居十有6年,兄弟鼎立,子孙森然,以著述吟咏自乐。”12洪迈的《夷坚志》多处写到当时的戏曲活动。其中《优伶箴戏》更是1篇了解宋代戏曲的重要文章。饶州贵溪人张运与陈康伯同为宣和3年进士,官至集英殿修撰,以敷文阁待制提举江洲。饶州乐平人魏安行与周执羔同为宣和6年进士。魏安行先做湖南长沙市丞,后为弋阳县令,官儿作到了家门口,与陈康伯、周执羔等人唱和应酬则是必然的。从宋徽宗崇宁至宣和年间进士出身的饶州人还有浮梁人程克俊、程瑀,德兴人张杞、汪藻、张焘,乐平人朱嗣孟等。不能说这些人都与南戏关系密切,但是,要忽视宣和时期南戏在饶州的存在也是困难的。   南戏在饶州的活跃尚有两座南宋墓葬出土的瓷戏俑为证。1是1979年在江西景德镇出土的南宋查9曾墓葬瓷戏俑。1是1975年出土于鄱阳县南宋洪子成墓葬瓷戏俑。查9曾墓葬时间为南宋绍兴2十2年(1152)。洪子成是洪迈的孙子,洪皓的曾孙。洪皓生于公元1088年,逝于公元1155年。洪子成墓葬的时间为公元1264年。饶州洪氏家族的戏剧情结起码延续了4代2百多年之久。

2、 弋阳腔形成的社会因素   弋阳腔产生于元末明初,这是目前戏剧史家们共同的认识。然而,自南宋以来,经元入明,弋阳几乎战乱未已。既有对金人入侵的激烈抵抗,也有贫苦农民因为压迫深重难以苟活的抗争;有大义凛然挽救危亡的民众聚义,也有对倭寇以及叛乱者坚决地反击。元末,江西更加陷入战乱之中。元顺帝至元4年(1338)江西袁州爆发了响应“白莲教”的起义。至正十2年(1352)2月,“白莲教”组织的“红巾军”在饶州和信州1带,展开反元战斗。“白莲教”的起义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江右最先被兵,列郡瓦解。”无数百姓在骚乱和战火中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保其乡,复其盛,昌其后者,江乡甚不多见。”明代,弋阳多苦难。“弋地兵燹频仍,官和庐舍荡为榛莽。”正德间“江西、广东、湖广之交,千余里皆乱。”“正德2年,丁卯,余干知县潘泰,横苛激民,余乾

7、王浩8等聚众遥(姚)源作乱,流劫弋阳。”“正德5年(1510)姚源盗起,将犯弋阳。”直到正德7年“构乱猖獗,弋阳募兵所在,攘掠居民。”这场官逼民反的动乱波及贵溪、铅山、乐平、德兴、鄱阳等地。正德十4年(1519)江西百姓遭受宁王朱宸濠叛乱之苦。朱宸濠派人4处收买皮张,制造甲胄,打造兵器,操练兵勇,收编鄱阳湖1带的胡匪大盗,图谋作乱。王守仁出兵平叛,战火殃及整个赣江鄱阳湖地区。   战乱和灾荒不已,锻造了弋阳及其附近地区百姓顽强不屈的性格。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催征则恃强抗拒,习以为常。”反抗的情绪与日俱增。“尔年以来,人心不古,淳者漓,朴者斫,强狠徂诈之习侵兴,是以狱讼不息,盗贼滋蔓,视昔盖径庭矣。”弋阳人生性耿直,嫉恶如仇,敢于反抗剥削和压迫是有传统的。明万历年间弋阳知县新安人程有守说:“弋吴丸邑也,犹当古百里之封,先辈之高风孤节,凛凛有生气,山川文物甲于江右。”所谓“高风孤节,凛凛有生气”,就是对弋阳人秉性耿直,嫉恶如仇,敢做敢当精神的另1种解读,另1种阐释。弋阳腔与昆腔同样脱胎于南戏,但是,弋阳腔和昆腔产生的社会背景大相径庭。虽然最初昆腔也是:“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士女顺口可歌而已”。但是,昆腔经过了文人在书斋里的精雕细琢,经过了知识分子诗酒会友,檀板轻敲,细心玩味,缓词磨调,精心包装的艺术加工。   元明时期弋阳及其附近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弋阳腔不可能是浅斟低唱,不可能舒缓委婉,不可能追求雅致精巧。弋阳腔不是在文人的书斋里诞生的,不是供花前月下玩味的,不是酒足饭饱之后的消遣,甚至不是在达官贵人的酒席宴上演唱的。弋阳腔是下层民众的戏曲,是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是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挣扎和呐喊;是站在悬崖边上,对命悬1线者的召唤和拯救;是面对饥饿和死亡时生活勇气的鼓舞;是人生理想的寄托和对生命的1种解读。   弋阳腔的艺术风格是质朴的,不是粗率的;是激情澎湃的,不是冷漠悲戚的;是统摄人的灵魂的,不是喧闹低俗的;是恣肆汪洋的,不是孱弱轻浮的。弋阳腔艺术是建立在弋阳(整个饶州地区)丰厚的人文文化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丰富的地域文化之上的。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特殊的人文精神是弋阳腔艺术蓬勃发展的源泉。弋阳腔倚靠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造成人心灵的震撼。锣鼓铿锵,以情动人,不受约束地自由发挥,和“改调歌之”、“错用乡语”、富有表现力和激情的帮腔,使得弋阳腔获得了超越方言土语和地域文化局限的艺术贯穿力、亲和力,以及融合各种地域文化的穿透能力。   

3、 弋阳腔广泛传播是由于人口大量流失造成的   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神庙记》中说:“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杨。”对于汤显祖的这段话,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当我们对弋阳人在元、明时期,特别是嘉靖前后遭遇战乱和灾荒不断的苦难,有所了解的时候,对所谓“弋阳之调绝”,应该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明万历版《弋阳县志》对于弋阳民生凋敝,人口锐减的解释是:“弋之民数百年生聚,宜鳞鳞矣。然稽之版籍,固有户存而人去者,逋亡迁徙,不著汔土也著于世矣。”面对严重的生存危机,面对无休止的战乱和连年不断地灾荒,人民大量地迁徙和逃亡,是必然的。   明徐渭《南词叙录》说:“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南词叙录》刊刻于嘉靖3十8年(1559),也就是说嘉靖3十8年前后,弋阳腔已在全国各地流传很广了。这与汤显祖“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的说法看似矛盾实为相承。明成化、弘治至嘉靖年间正是江西弋阳及其整个江西地区百姓生活最艰难,生存最危急,生命最困顿,不得不挟技艺,趂食4方,作“无本生意”的时候。   迁徙和逃亡,使得弋阳腔在它的原发地绝迹了,但是在人们所到之地,弋阳腔依然流行着。据明代范濂《云间据目钞》记载:“戏子在嘉、隆交会时,有弋阳人入郡为戏,1时翕然崇尚,弋阳遂有家于松者。……”这段史料,正是弋阳人逃亡至松江1带“吃开口饭”并定居下来的真实记录。由于弋阳人的到来,“弋阳梨园”在苏、松1带兴盛1时,不是1些知识分子出于偏见,有意排挤来自下层民众的弋阳腔,短时间内弋阳腔是不会在苏、松1带没落下去的。   大批逃亡的弋阳及其周边地区的百姓,4处寻找安身的处所,1部分人经过邻县乐平、浮梁,进入安徽皖南1带,与当地的余姚腔相结合,产生了“乐平腔”和“青阳腔”;1部分人经贵溪、宜黄,继续深入到福建、广东,推动了当地地方戏曲的变革;还有1些人经南昌进入湖南、湖北、贵州、云南、4川等地。万历年间任云南澜沧兵备副使的王士性就亲眼见到了“云南全省,抚人居什之56”的情形。   4处逃亡的流民,1路播撒着弋阳腔的影响。加之浓浓的思乡情结,化不开的乡愁,在流民中间蔓延,只好以激越的弋阳腔来排解。此后又有了江右商人的加入,壮大了弋阳腔的声势,扩大了弋阳腔在各地的影响。“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改调歌之”、“错用乡语”的灵活和包容,使得弋阳腔在各地的土壤中扎下根来,由此派生而来的地方戏曲逐渐繁盛起来,弋阳腔也就成了许多地方戏曲的源头之1。 弋阳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在中国戏曲史上,曾与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齐名,被称为"4大声腔"。弋阳腔是南宋末年,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以及地域民俗相融合、"辗转改益"滋生出的1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因发源地而得名"弋阳腔"。   弋阳腔以弋阳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浮梁、上饶等1些地区传承延续,明代前中期曾流布及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及北京等地。   弋阳腔属于南戏范畴。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剧种。据清代乾隆版《弋阳县志》载:"考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今遂遍满4方,辗转改益,如余姚腔、海盐控、弋阳腔、昆山腔"。 弋阳腔的唱腔结构、伴奏及行当与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基本1样。据清·李调元的《剧话》:"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由此可知,弋阳腔又通称为高腔。弋阳腔又有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配以锣鼓,气氛热烈,它的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   弋阳腔的曲牌,来源于两个方面:出自南戏的曲牌有[鹧鸪天]、[皂罗袍]、[泣颜回]、[驻云飞]、[香罗带]、[红衲袄]、[山坡羊]、[步步娇]等;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端正好]、[点绛唇]、[寄生草]、[朝天子]、[醉太平]、[快活林]、[清江引]等。它们虽为套曲,但可随心入腔。   弋阳腔的脚色分为小生、正生、老生、2花、3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演出时仅辅以锣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员1人演唱,数人接腔,形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式,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进1步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弋阳腔繁衍出多种变体,由此形成高腔体系,对南北各地的4十几个声腔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   弋阳腔显著特色是"1唱众和",以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乐器配乐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   弋阳腔剧目分连台大戏和传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3国传》、《水浒传》、《岳飞传》、《目连传》、《封神传》等,后者包括《青梅会》、《古城会》、《定天山》、《金貂记》、《珍珠记》、《卖水记》等。   自诞生以来,弋阳腔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和"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至明嘉靖年间,向着北京、南京、湖南、广东、福建、安徽迅猛发展,达到高峰。据《南词叙录》所载,由于弋阳腔在声腔方面不断与各地民歌、山歌、小调及道教音乐相结合,因而使它极具生命力,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当时流行弋阳腔的地区,除江西本区域外,还有北京、湖南、福建、广东等10多个省市,弋阳腔剧目发展到100多种,曲牌400多个。弋阳腔产生后的500多年里,在全国衍生出1个庞大奇丽的高腔体系,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岁月嬗递,世事沧桑。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弋阳腔经风沥雨,享有过辉煌的鼎盛时期,也度过衰落、惨淡的岁月。今天的赣剧,正在继承古弋阳腔文化中发展,赣剧的演职员们正在为复兴这1古老的声腔而努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弋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西地方戏曲弋阳腔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被公认为全国最有价值的古老剧种之1,其主要来源是( )。



6、江西地方戏曲弋阳腔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被公认为全国最有价值的古老剧种之1,其主要来源是( )。

A,B。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