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方戏曲有哪些?民勤戏曲日记(250字)

甘肃地方戏曲有哪些?



1、甘肃地方戏曲有哪些?

甘肃省现存活态地方戏曲剧种共13个,其中本土剧种10个,分别为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陇南影子腔、玉垒花灯戏、灵台灯盏头戏、高山戏、半台戏、“南木特”藏戏;外来剧种3个,分别为眉户、京剧、豫剧。



2、民勤戏曲日记(250字)

民勤小曲曲调丰富,有100多种,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诙谐通欲,亲切感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女角唱时摇摇摆摆。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人又称“地蹦子”。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称“3小戏”;迨清末发展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俱全。服装多因陋就简,以生活服装代用。但亦有1定规制:男角着长袍,外罩红或兰色短大襟棉袄,腰围裙带,头戴“凉壳”或“缨帽”。官宦披各色绣袍,戴官帽。小生于白上衣之上套黑或兰色背心。老旦围裙,套青袄,梳刘海。正旦着红或绿大襟袄,下着花裙,头梳髻,别簪。富贵者插各色花,带昭君裙,两鬓插蝶翅白纸花。小旦1如正旦,惟脑后垂大辫。男角常执扇着帕,女角如之,两手执着与男角相反。化妆简单,无固定谱式,仅略施脂粉而已。民勤小曲戏剧目较多,仅艺人口传即有5十多本,其中如《箍马盆》、《麒麟送子》、《大保媒》、《打懒婆》、《2瓜子吆车》等为独擅剧目。建国后挖掘、整理的剧目如《闹书馆》、《下4川》、《小姑贤》等至今仍在演出。新编剧目《周月月》对小曲剧本、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做了有益探讨。民勤小曲较有影响的班社,清代有胡兆庠戏社、陈友生容尤堂;民国有泰和社(后改演秦腔》等。名艺人先后有曹开兴、高培阁、周玉文、田志书、陈生致等。



3、民勤的生态公园作文

在我的家乡平顶山有1个美丽的世外桃源——生态园,她像1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家乡妈妈的衣襟上。 有人说生态园的白杨高大挺拔;有人说生态园的荷花娇艳多姿;有人说生态园的野鸭调皮可爱;有人说生态园的垂柳柔美婀娜;有人说生态园的芦苇郁郁葱葱…… 今天我终于站在这里,1睹了生态园的芳容。 走进高大挺拔的白杨林,1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城市的喧哗和炎热1下子飞到了9霄云外。 走在白杨林里,无数只小鸟用叽叽喳喳婉转动听的歌唱来欢迎我的到来;白杨树下红的、黄的、紫的,那么多、那么密、那么辽阔的不知名小花使劲地往上长,争先恐后地伸着它们可爱的小头颅欢迎我的到来;卫士1样的白杨拍着他有力的大手掌“哗哗”地也在欢迎我的到来……看着白杨、望着小花,我被深深地陶醉了。白杨在我的脑海里幻化成边疆的建设者们,他们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面前;小花在我的脑海里幻化成边疆建设者的下1代,我仿佛看见他们也像这些小花1样迎着风沙而茁壮成长…… “自我陶醉了?”妈妈的喊声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 哇!1簇嫣红映入我的眼帘。快来看啊,这里的荷花真的多姿娇艳。你看,苍翠欲滴的荷叶妈妈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为荷花姑娘搭成了1个碧绿的舞台,荷花姑娘们在妈妈的怀抱里翩翩起舞。有1支害羞的荷花姑娘低垂着头躲在荷叶妈妈擎起的绿伞里羞红了脸,晶莹的水珠宝宝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它们跳着欢快的舞蹈来拉害羞的荷花姑娘加入它们的队列。“嘎嘎、嘎嘎”,不甘寂寞的野鸭也来为荷花姑娘奏乐呢。 那边几只调皮的野鸭在荷叶丛中钻来钻去,玩儿着捉迷藏。1只野鸭把头潜在水里,肥胖的屁屁在水面上扭动了两下芭蕾,1头潜在水里没了踪影,水面上荡起了1层层涟漪,另1只野鸭怔了1怔慌忙潜在水里去追赶了。水面上留下了野鸭的欢笑声。 沿着人工湖畔往前走,湖边的垂柳姑娘摆动着婀娜多姿的身躯跳着曼妙的舞蹈,看我走来,垂柳姑娘伸出柔美的手臂邀我共舞。伴着优美的舞蹈,轻风拂面,满眼郁郁葱葱的芦苇,湖边的老人悠闲地听着戏曲;孩子们拿着小网在湖边嬉戏;中年人静静地坐在湖边手握鱼竿,屏息凝神,生怕惊走了鱼儿…… 生态园在晚霞的笼罩下显得更加得美丽诱人,让人流连忘返。在妈妈的1再催促下,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生态园。



4、民勤县特色文化

民勤县特色文化有赛诗、戏曲、社火、悬挂柳树技、编花绳等。

1、赛诗:清代以来,每年端阳节和重阳节,文人墨客聚集在1起作诗、吟咏比赛,其内容或凭吊先贤,或抒情言志,或写景状物,或颂扬、揭露时世。

2、戏曲:民勤小曲在全县范围非常流行,有“十里亭”“绣荷包”“下4川”“小放牛”“小姑贤”等60多个曲目。各种曲调各地在不同年代都添有不同内容的唱词,或抄写成册,或心记口传。

3、社火:社火是古代1种在社日祭祀土神的活动,后演化为秧歌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现代,成为春节,元宵节的主要文化活动之1。

4、悬挂柳树技:端午节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普遍流行的节日,每当此时,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柳树技借以避邪。

5、编花绳:大人在5月端阳节的前1天,细心的妈妈们为小孩子们编上各种颜色夹杂在1起的花绳子,给小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戴上,以示吉祥。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