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的人物所戴的面具有什么意义,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下列关于脸谱叙述不正确的是(    )。

莆仙戏的人物所戴的面具有什么意义



1、莆仙戏的人物所戴的面具有什么意义

莆仙戏 【概述】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1,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2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3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起源】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1。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2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历史】 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 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 ,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频,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频"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1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唐咸通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1大题,"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见宋沙门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十8)唐代"百戏",亦称"散乐"是1种"俳优歌舞杂奏"(见《旧唐书.音乐志》,丰富多彩的杂戏和歌舞表演。 宋代,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家乐自娱。宋时莆田文士方梅叔,是个"岁得束修及青云贵人馈遗以自肥"的塾师,也"买歌伎数十人",尽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娱宾客"(见宋王迈《瞿轩集》卷十1《莆阳方梅叔墓志铭》)。蔡京1家,在宋时多居官显要,在京常"家宴张乐",令家乐优伶给表演杂剧取乐(见宋周晖《清波杂志》)。其家乡仙游赤岭子侄,每宴亦令歌会歌舞,据调查赤岭现今流行的"十番",有"大乐"和"小乐"之别,规范严谨。乐员演奏时需张"凉伞",穿礼服,据说是宋代官家宴乐之遗响,(见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县戏曲调查资料》)。 【艺术特点】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7个角色,俗称“7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8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1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据宋莆田刘克庄致仁家居时的诗文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楚汉刘鸿沟的"鸿门会",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两晋兴亡的"东晋西都";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的场所有广场的"戏棚",也有庙宇的"戏台"。伴奏乐器主要是鼓、锣、笛(即筚、篥)。演出时很受欢迎,出现所谓"抽簪脱 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游女归来寻坠珥""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的盛况(见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 十、卷2十

1、卷2十

2、卷 4十3). 据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 有8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5十多个,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琵琶记》等。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4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1千多支,有"大题3百6,小题7百2"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8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1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3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2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1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角色】 莆仙戏的行旦脚色原先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7个,故称"7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8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1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

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下列关于脸谱叙述不正确的是( )。



2、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下列关于脸谱叙述不正确的是( )。

B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A项正确,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以下3点:

1、美与丑的矛盾统1;

2、与角色的性格关系的密切;

3、其图案是程式化的。B项错误,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3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3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杨排风”中的焦赞。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如“3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蒿、秦桧。黄色脸代表勇猛、暴躁,如典韦。蓝色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C项正确,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4种基本类型。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5官纹理加以实现,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5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抹脸:浅色为多,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坏人之性;破脸:不对称脸,左右不1,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D项正确,脸谱的作用,除表示性格外,还可暗示角色的各种情况,另1作用是“距离化”,拉开戏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脸上的图画使观众分辨不清演员的本来面目,并且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相貌很不1样,像戴着假面具,以此拉开戏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面具在戏曲中的运用最早起始于哪里



3、面具在戏曲中的运用最早起始于哪里

01.面具是1种古老的戏剧表现手法,它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悲剧,古希腊剧中的人物通常只有

6、7人,这些人物由3个演员轮流扮演,女角色由男演员扮演,戴面具,不使用假嗓。古希腊的戏剧演出始终有歌队,队员1般不戴面具。那时,面具仅仅是作为道具来使用的。借助面具,1个演员可以轮流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这样可以解决演员人数不够的困难。 02.公元前6世纪,当古希腊的庆典成为所谓的戏剧时,女性就从这类活动中消失了。“女人”开始由男性易装上演,而真正的女性却禁止上舞台。由于戏剧中常常需要表现性别间的争斗,因此,男演员不得不扮演女性角色。面具在这里成为了男性塑造女性形象的媒介。 03. 原始时代,人们把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事情都归结为“鬼”或“怪”在作祟。为惊吓、驱逐恶魔,人们戴起相貌凶恶的面具,口中高呼“傩傩”(nuó)之声,以惊吓驱逐鬼怪,这种形式约定俗成“傩仪”。人们在举行傩仪时往往载歌载舞,久之又形成“傩舞”;人们在傩舞中分别扮演角色,逐渐形成了“傩戏”。 傩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的祭礼仪式。巫傩歌舞加入杂技、巫术等内容,扮演因素、表演因素逐步增多,并借鉴地方戏剧种的1些元素,甚至出现了傩、戏杂陈的局面。到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傩戏已脱离傩坛,登上了戏台。

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下列关于脸谱叙述不正确的是( )。



4、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下列关于脸谱叙述不正确的是( )。

B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A项正确,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以下3点:

1、美与丑的矛盾统1;

2、与角色的性格关系的密切;

3、其图案是程式化的。B项错误,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3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3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杨排风”中的焦赞。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如“3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蒿、秦桧。黄色脸代表勇猛、暴躁,如典韦。蓝色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C项正确,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4种基本类型。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5官纹理加以实现,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5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抹脸:浅色为多,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坏人之性;破脸:不对称脸,左右不1,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D项正确,脸谱的作用,除表示性格外,还可暗示角色的各种情况,另1作用是“距离化”,拉开戏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脸上的图画使观众分辨不清演员的本来面目,并且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相貌很不1样,像戴着假面具,以此拉开戏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戏曲面具有什么用



5、戏曲面具有什么用

面具是造型艺术的1个特殊领域,它最早出现于十分遥远的古代.许多部落和部落的面具常是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1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尽管奇形怪状,毕竟不是为造型艺术的1项重要的成就.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他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1种标志.它表明人们已从表面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迈进. 1般指演员的面部塑形化妆,又称“假面”、“脸子”.英文称“mask”. 人类戴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面具可能产生于狩猎活动,为了便于接近猎物,猎人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动物,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神鬼及各种奇禽怪兽,以表示对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在民间的1些戏曲表演活动中,面具至今仍是主要的化妆手段.比如贵州的地戏等 面具,用丰富的表情及色泽讲述藏戏文化.。

世界上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设问句怎么写?



6、世界上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设问句怎么写?

这个没法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