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击打技巧 还有什么时候该敲鼓呢,戏曲后台什么时候该打锣和敲鼓

京韵大鼓击打技巧 还有什么时候该敲鼓呢


1、京韵大鼓击打技巧 还有什么时候该敲鼓呢




2、戏曲后台什么时候该打锣和敲鼓


开场的时候敲鼓,收场的时候敲锣。戏曲是中国特有的1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戏曲后台开场的时候敲鼓,收场的时候敲锣,指戏曲演出前合奏打击乐器。



3、承德出马仙立堂口时用2神敲鼓请仙吗


北方出马堂大多数会这样。有些仙家爱听戏曲,过程会让人给烟给酒给吃的等。弟子被捆全窍,是不知道发生什么的。



4、白天在楼底下敲鼓算不算扰民


居民区超过1定分贝就算,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能忍就忍。反正听听鼓声也没什么,就像我以前租住的旁边,每天晚上都有人吹唢呐,再不就是用音箱听戏曲。有时也不耐烦,但想想人家是老年人,听听也觉得无所谓。之后就没放在心上。所以,最重要的是心态,看你以什么思想去听?。



5、有没有那种带说唱的名间小戏曲


“说唱脸谱”河南戏曲。



6、京韵大鼓击打技巧,还有什么时候该敲鼓呢?


京韵大鼓板眼探讨  初学京韵大鼓的爱好者,由于没有请弦师的条件,只能在没伴奏的情况下干唱,所以1般不注意板眼。而1旦与弦师配合时,就会感到本来唱得挺好的段子,竟然不知如何张嘴,弦师也会感到无法伴奏,俗称“倒不过把”。其实这就是板眼错误造成的。  由于传统的曲艺形式都是“口传心受”的流传方式,因此1般没有乐谱留下来,这就造成了很多旋律和唱词的随意性。这固然是曲艺的1大艺术特点,但是这1特点也往往导致演唱者和乐队之间相互配合出现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老1辈艺术家们找到了1种弥补这1缺陷的方法,这就是“板眼”。  “板眼”就是节拍。“板”就是强拍,“眼”就是弱拍。在演唱中,无论演唱者加几个虚字,或是唱几个音符,每句唱词总的板眼数是不会变的,每个字在板眼中的起唱位置也不会变,这样伴奏者就容易和演唱者配合了。有时候演唱者因为某种原因没能在规定位置发音,则伴奏者会再添1个“小垫头”,让演唱者在下1小节的相同位置唱。采用这种方法,即使演唱者和乐队从没合作过,只要他们使用的是同1套板眼谱,就可以很好地配合。  板式的分类  在京韵大鼓中,常用的板式有4种:  
1、慢板:  慢板是京韵大鼓中最常用的板式,贯穿唱段的始终。慢板的节奏为“1板3眼”。也就是“板、头眼、中眼、末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板……”的节奏。用乐谱记录就是4/4拍。每小节第1拍是板,第2拍是头眼,第3拍是中眼,第4拍是末眼。  采用慢板演唱时,每句的第1个字可以从任意位置起唱,但最后1个字都是落在板上的(有个别例外,如《剑阁闻铃》第1句的“草青青”)。而京韵大鼓1般都是“7字句”,在演唱时会分成“
2、
2、3”的分句,则每个分句的最后1个字也要落在板上。即使没落在板上,也要用拖腔的方法拖到板上。  慢板的起唱位置有1个规律,就是每落(每段)的第1个分句如果是两个字,每字占1拍(俗称“2字头”),则从末眼(小节第4拍)起唱;如果是3个字,每字占1拍(俗称“3字头”)则从中眼(小节第3拍)起唱。  “2字头”在京韵大鼓唱段,特别是文段子中使用较多,因为很多大鼓唱段的开篇都是1首7言诗,采用“
2、
2、3”的分句方法后,必然就是以“2字头”开始了。如果每字占1拍的话,而为了保证第2个字落在板上,就要从末眼起唱。也有很多不是以7言诗开篇的段子,因为同样是两个字开头,所以也属于“2字头”。例如最常听的《丑末寅初》的“丑末”就是“2字头”,“丑”从末眼起唱,“末”落在板上。到目前我听过的段子里,还没发现有用超过两个字开头,却只占两拍的情况。如果哪位朋友有这样的例子,也请提供给我,以纠正我的错误。  与“2字头”不同,“3字头”却未必1定是3个字。只要开头1共占3拍就属于“3字头”。例如《闹江州》的开头“我表的是”,本来是4个字,但由于“我表”各占半拍,其余两字各占1拍,因此也属于“3字头”。这里的“我”字是“虚字”,不唱也是可以的。因为“3字头”要占3拍,所以从中眼起唱,以保证第3个字落在板上。京韵大鼓1开篇就用3字头的比较少,当然也是有的,例如上面提到的《闹江州》,还有《风雨归舟》的“过山林”都是3字头。但1般来说,3字头多是用在中间的段落中,例如《红梅阁》的第2段开始的“这佳人”,《探晴雯》的第2段开始“自从那”等等。  “慢板”虽然有个“慢”字,但其实并不1定要放慢速度。速度根据唱段内容情绪的变化,也可以调整。借用戏曲的名词,也有“快3眼”和“慢3眼”之分。但“慢板”的最大特点是“稳”。快要渐渐地快,慢要渐渐地慢,绝不能忽快忽慢,那样就没有板眼可言了。  
2、垛板:  垛板也是比较常用的1种板式。节奏为“1板1眼”,没有“头、中、末”眼之分。如果记谱就是2/4拍。  目前我还没有听过以垛板为主的唱段,也没有听过以垛板开篇起唱的唱段。因此我姑且暂时认为,垛板只能在段落中情绪需要的部分使用。使用垛板时,要与慢板配合,从“1板3眼”过渡到“1板1眼”,然后再回到“1板3眼”。例如《探晴雯》的第2落。从“自从那晴雯离了那怡红院”到“那婆子说”都是慢板“1板3眼”,从“你就从此处往南行”到“她那病身儿这不辗转轻翻说骨节儿疼”就变成了垛板“1板1眼”,从“猛听得颤巍巍的声音”到“我这心里头似个火烘”又变回慢板“1板3眼”。  其实垛板和慢板听起来的感觉差异不大,所以也可以把垛板当作慢板来唱和数板,只要稍微把重音调整1下就可以了。  
3、紧板  紧板顾名思意就是节奏紧凑,在节拍上是“有板无眼”。记谱就是1/4拍。使用紧板的唱法,在京韵大鼓表演中俗称为“上板”。  紧板通常使用在全篇唱段的最后部分。这时候已经进入高潮,情绪上也越发激动,因此需要用紧板来推动情绪。但紧板和垛板1样,都是不能独立使用的。使用紧板时,也要与慢板配合,从“1板3眼”过渡到“有板无眼”,然后再回到“1板3眼”。例如《剑阁闻铃》的最后1落,从间奏开始到第1个字“再”都是慢板,接下来的“不能”开始1直到“万点通红”就上板,即“有板无眼”的紧板,之后的“这君王”到结束,又回到慢板。  上面所说的是紧板的1般用法,但在某些时候,紧板也不是非常紧凑的,以至于不太明显。例如《红梅阁》中,从“小公子1闻此言神魂丧”就开始上板了,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却还是1板3眼地娓娓道来。直到“到而今,有限的光阴难留恋”才开始有紧板的味道。  所以说,紧板的最大特点并不是节奏紧凑,而是速度灵活。因为每个字都可以作为重音,所以可以根据情绪和内容逻辑来掌握速度。但这就给伴奏带来了难度。而且,紧板的唱词,多使用闪板的唱法,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演员和乐队反复的磨合。  
4、散板:  散板说白了就是没板。因为没板,所以不可能用在大段的唱腔中,而只能用在个别句子中。  例如《红梅阁》中的“姐姐你救命之恩如山重”的“救命之恩如山重”和“佳人摆手说君休问”就是散板,但散板的最后1个字要落在板上,上例中的“重”和“问”就要落在板上,或者反过来说,伴奏者会将这两个字作为板。  散板因为节奏不固定,因此1般情况下,乐队会停下来,等待落在板上的那个字唱出,再开始起弦演奏。这时候就需要演唱者提前有心里准备,以免音乐突然停止而失措。  提起停弦问题,顺便说两句。有时候并不是散板,乐队也会停下来,让演员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干唱。这是为了更加突出演员,使观众更好地欣赏演员的嗓音和唱腔。最典型的就是《剑阁闻铃》中的“似这般,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呀”中的“不作美的雨”,乐队就会停下来,直到“雨”字拖腔结束,“呀”字起唱,才开始重新起弦。这种情况下,如果演员表演得出色,都会得到观众的1片喝彩。  各种板式的击板方法  上面谈了京韵大鼓的几种板式,下面谈谈这几种板式的打板方法。大家应该知道,京韵大鼓的鼓板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比较短,下部比较长。因此上部在敲击时不容易使力,声音交轻;下部敲击时容易使力,声音较重。两个部位应该敲击到不同的板眼上,在曲艺行话中,上半部分相击叫“黑板”,下半部分相击叫“红板”。若之连续打下半部分,则称为“晃荡板”。  “黑板”应该击打在中眼(第3拍)的位置上;“红板”应该击打在板(第1拍)的位置上。有时候有非逻辑重音的字落在板上,也可以使用“黑板”来击打,但在板上的逻辑重音必须落在“红板”上。换句话说,“黑板”可以打在中眼上,也可以打在板上,但“红板”必须打在板上,不能打在中眼上。  “晃荡板”都是用在“上板”的部分,到最后临近结束时,应在倒数第3拍翻腕,使用“黑板”,空1拍后,让最后1板结结实实地落在“红板”上,以便于后面改回慢板。例如《剑阁闻铃》中的“上板”部分,到最后“千行万点,万点通红”就应该在“万点通红”的“万”字改为“黑板”,而在“红”字时要用力叩击“红板”,接着空1眼后,稳稳当当地转回慢板“这君王……”。  数板的技巧  最后,我简要地谈谈数板的技巧。上面讲了这么多,但是这些都是理论,如果不能在演唱中控制节奏,又怎么知道哪里是板,哪里是眼呢?这就涉及到“数板”的问题。曲艺演员,特别是鼓曲演员都非常看重“心板”的能力,即在演唱的同时,心里在暗暗地数板。这种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向大家介绍1种适合业余爱好者的方法。大家持板时,都是大拇指穿过板绳,而其余4指是不用的,现在就是发挥这4根手指作用的时候了。我们可以在打板之后,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代表头、中、末眼,逐个触碰板沿,无名指碰完后,再打板,然后再逐个触碰,如此反复,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节奏和板眼了。这个动作我们俗称“掐板”。当然,掐板也是要练习1段时间的,但相对“心板”来说就简单多了。而且,如果能够把掐板的动作表演得美观舒展,完全可以带到台上去。  当然,掐板终归是权宜之计,这种方式严重影响演唱中的身段表演(京韵大鼓很讲究身段)。因此,我们还是应该在练习中逐步摆脱“掐板”,而慢慢磨练“心板”,毕竟掌握“心板”才是王道。  另外,板眼在演唱方法中还有很多讲究,我将在其他文章中另外探讨。以上就是我对京韵大鼓板眼的1些认识,有不当之处还望朋友们指正。